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枢府窑戗金五花八仙纹瓶(一)

(2012-01-11 20:15:01)
标签:

瓷玉墨香

八仙

府窑

枢府

戗金

卵白釉

王伟

时尚

分类: 陶瓷

            枢府窑戗金五花蒜头八棱八仙纹瓶

作者:天南地北之子                                                           转载:瓷玉墨香     

       首先要说明这是件尚无定论的瓷器,文中我说的均是我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或顶或拍皆自便。

大家先看看照片,是下午二点左右室外拍摄,当天太阳光不甚强烈,系多云天气:

http://s7/middle/6205a38agabcbca64d146&690

http://s3/middle/6205a38agabcbcf47a652&690

 

http://s2/middle/6205a38agabcbdb06ffa1&690

http://s5/middle/6205a38agabcbd75e6f34&690

    这是件枢府戗金五花蒜头八棱八仙纹瓶,孔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先来正正名,解释一下什么是枢府戗金五花瓷。瓷玉墨香  

    生活在元朝和明初的曹昭,在洪武时期写的《格古要论》一书《古饶器》条中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        瓷玉墨香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对元代瓷器一共就列出二个条目,一个条目主要是讲元代瓷器尚白,另一个条目就是讲“枢府窑”。在这个条目中蓝浦写道:“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马蹄盘、耍角盂各名式。器内皆作“枢府”字号,当时民亦仿造,然所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选一,非民器可逮。”

    这些资料主要说明了元代有一个枢府窑,专待枢府的命令烧造瓷器。这种瓷器土必细白埴腻,根据目前发现的这部分元代瓷器烧制成器后晶白如玉,略带青色,因此后人称之为在卵白釉瓷。在这种釉面上再以沥粉戗金的手段画出图案,成为一种新颖的名贵瓷器所以本文在推出这个瓷器的图片时同时想细究一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枢府窑瓷,二是戗金五花。        瓷玉墨香  

     先来分析枢府窑瓷。

    枢府窑瓷:也就是以卵白釉作釉面,器上大都有“枢府”两字为款,所以后人推断为是元代枢密院交景德镇瓷窑烧造的白釉瓷,因此被成为枢府瓷,许多专家认为这种称呼不太合适,从广义的角度还是叫卵白釉瓷较好,这一点不是我想讨论的,所以我还是沿用枢府瓷这个名称。        瓷玉墨香  

    有些人说枢府瓷是元代枢密院令景德镇瓷窑创烧的,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一种新颖的质地特别优良的瓷种并不是你想创造就能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化学这门科学的古代。从中国瓷器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个新瓷种的出现都带有偶然性,同时又必然是长期烧造经验的积累。说什么元青花是突然出现、突然成熟,元蓝釉也是突然成熟等等都是屁话。只不过是几百年里战乱、天灾人祸,使得许多历史上的东西消失了,现代人无法观其全貌,弄清真相而已。很明显的一点,以明代来说对元代文化遗存痕迹的清理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被少数民族全面征服的第一次。所以当时从官方到民间出于对元代统治者的痛恨而对其文化采取了全面的封堵和消除,也因此而使得像元青花这种在瓷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也被彻底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清除掉,以至于明代永宣青花的出现失去了传承的依据。        瓷玉墨香  

    关于枢府瓷百度百科中对枢府瓷的有些描述还是比较中肯的,它说:“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瓷玉墨香  

    看过百度百科这段话的人可能要想我的引用好像是断开了原文,是的,这是因为百度百科并不是金科玉律,它的描述并不是全对的。我的异议在于百度百科对卵白釉的解释出现了矛盾或者说是错误。它先说:“枢府瓷又称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又说“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瓷玉墨香  

    矛盾在于先说卵白釉“好似鹅卵色泽”,后面却说“颇似鸭蛋壳色”。这是个误人子弟的错误,以至于现在网上许多藏友发出来的疑似卵白釉的瓷器其色彩大都是较淡的青蓝色。原因就是百度百科中的“颇似鸭蛋壳色”的错误说法。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枢府釉真品极少。        瓷玉墨香  

    那么真正的枢府釉应该是怎样的色泽呢?除了从现存的真品来观察了解外,可以先做点文字工作。        瓷玉墨香  

    为什么后人会发明“卵白”这个名词?“卵白”这个名词是谁发明的?一时间我还查不清,但是对“卵白”可以先从字面上彻底研究一下。        瓷玉墨香  

  “卵”这个字在250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正式的记载中(【禮·曲禮】士不取麛卵。)

  “卵”字本意是鸟卵,与其部分同义的是“蛋”字,蛋字出现于唐代柳宗元的(【柳宗元·饗軍亭記】胡夷蛋蠻)。康熙字典解释“蛋”字为民间俗呼。

    因此卵白也可称作蛋白。        瓷玉墨香  

    我在这里也许讲的复杂了,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望大家耐心看下去。

    既然卵白可以称作蛋白,那么卵白到底是指的蛋壳,还是蛋中蛋白的颜色?

    假设是说的蛋壳色,那么鹅蛋壳白色略黄,鸭蛋壳既有白色也有淡青蓝色,而鸡蛋壳为白中带红。假设说的是蛋白,那么蛋煮熟后鹅蛋白白中略带青,鸭蛋和鸡蛋的蛋白均为白色。所以经过这样一番论证我认为百度百科中说的第一句话,即:“卵白釉——……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其真实的意思是卵白釉应是煮熟后的鹅蛋蛋白的颜色。搞清楚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判断什么是卵白釉大有好处。顺便说一句成化卵膜杯就是以煮熟后的蛋白上的那层薄膜来形容其杯之薄。        瓷玉墨香  

    好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顺手解决另一个问题,即卵白釉失透,且如玉。关于卵白釉是否失透,专家们是有争议的,根据目前见到的窖藏卵白釉瓷器,失透不是唯一的标准,而如玉却是基本的标准。因此在这里我认定所谓卵白釉就是其基本色是白色,白中略带青,且釉面光润如玉者为真正的卵白釉。另外我要强调的是卵白釉虽然大部分釉面的颜色基本呈白色,但在瓶口下沿等积釉处青色较明显。搞清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种现象一直传承到明代,几乎整个明代的青花,釉面均呈青白色,且积釉处特别明显,这成为永宣青花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见图        瓷玉墨香  

http://s10/middle/6205a38agabcc0093e7e9&690

   下面是一张元代出土器卵白釉图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瓷玉墨香  

http://s8/middle/6205a38ag77946748f5c7&690

再看一张故宫馆藏景德镇窑枢府釉印龙纹盘:        瓷玉墨香  

http://s8/middle/6205a38ag77946a620d27&690

    现在回过头去再看看我这个瓶的细部釉色。说实在的这个瓶照片非常难拍,主要是我觉得我使用的SONY八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颜色还是有些失真。另外只要光线的强度和角度稍微变化一下,这个瓶反射出来的颜色和拍出来的颜色就有变化。待会儿我会告诉大家那张照片的釉色最接近。        瓷玉墨香  

http://s14/middle/6205a38agabcc3f8920dd&690
下面这张比较接近:
http://s11/middle/6205a38agabcc41df157a&690

http://s10/middle/6205a38ag77946d3b69e9&690

http://s8/middle/6205a38agabcc47655607&690


http://s7/middle/6205a38agabcc49436af6&690
下面这张照片的釉色与原件最接近:

http://s9/middle/6205a38agabcc5612d238&690
 

根据我现在收藏的这个瓶和参考其他图片,我总结起来枢府窑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胎体厚度适中,并非特别厚重。        瓷玉墨香  

2、釉面较厚,略透光,釉面致密,基本没有缩釉点等瑕疵,有强烈的玉质感,手感极好。        瓷玉墨香  

3、釉色似鹅蛋白色,总体微带青,但局部看,青色却不明显,反倒略有很淡的玉黄色。

4、瓶内不施釉。        瓷玉墨香  

5、瓶身横向对接痕较明显。        瓷玉墨香  

6、底部不施釉,有火石红。从底部看胎质不是很细密,较疏松。有跳刀修坯痕迹,且有鸡心底旋痕痕迹。烧成后底部似曾打磨,因此手感光滑。        瓷玉墨香  

http://s14/middle/6205a38agabcc75c11f0d&690
本文未完,下一次谈戗金花问题。        瓷玉墨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