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官窑青花凤纹高足碗(蔡国声)

标签:
瓷玉墨香凤纹中国台北宋体高足永乐王伟杂谈 |
分类: 陶瓷 |
龙年看完龙纹后,来一组凤纹吧,大家龙凤呈祥!
http://s13/bmiddle/629b211ag761a103be22c&690
明永乐官窑青花凤纹高足碗
几年前,保利集团从海外购得圆明园铜熊头、猴头、虎头等文物,轰动一时。国宝回归,,海内外华人扬眉吐气,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以前流失在国外的文物国宝回流逐渐成为一股奔腾的热潮,其中也不乏釉诸如圆明园熊头、猴头等国宝之类的佼佼者。器价值相当可观,意义非同一般。
上海某君去年自印尼而归,携一件明永乐官窑青花高足碗(也称把盏)示于笔者,细审之下,该碗神气十足,容光粲然,简直令我目瞪口呆!永乐官窑者无出其右也。兹介绍如下:
该高足碗高11.2厘米,口径14.2厘米。撇口直足(把),把较短,其造型明显地带有元代把盏的痕迹。首先,该高足碗的造型、胎釉、青花、图案等具有永乐瓷的特点。该碗的造型线条柔和圆润,新颖美观,轻盈可爱,已经摆脱了元末及明洪武时期的粗大厚重风格,器壁厚薄适中,体态大方;碗的底心略微内凹外凸,碗底平切,稍加修饰;该高足碗的胎选料精细,杂质少,洁白细腻;其碗底的内壁为细砂底,车制的旋痕也细,所以手摸上去有光滑湿润的感觉。碗底与高足间胎体的衔接痕迹不明显,说明该碗的器胎在旋制制后修饰等工序,由于胎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高温还原后,内壁上有错落、深浅不一的点点赭色斑痕,但斑痕颗粒不大。
其次,该高足碗的白釉,百利带青、细腻紧密、肥厚莹润、光亮平滑,橘皮纹明显,碗内外壁的釉均匀一致,釉中异相颗粒的散射作用,使它具有光莹如玉的乳浊现象,即一种淡淡的粘稠感。
该碗的青花料采用来自波斯的“苏泥勃青”,发色青翠明丽,浓处多凝聚成银黑色的结晶斑,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有深有浅,层次分明。苏泥勃青的青花料含锰量少。铁和鸪的含量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的。这种青料在高温还原的气氛中烧成,发色深蓝苍翠,流动性较大,产生自然晕散的“料晕”,浓处有黑色结晶斑,闪烁赭银色锡光,色浓处渗出胎骨,形成凝聚的结晶点,用手摸之有凹凸不平之感,俗称“鱼子纹”。色调深融沉着,斑驳错落,使所画的画面气韵生动、浑厚,有中国画的“墨烟晕彩”,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再次,该碗的图案主题是云纹双凤。我们知道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图案已较之洪武为简,器物外壁的主题较多图案化处理,最多的有松竹梅、结带绣球、人物婴戏、禽鸟走兽、如意花果、龙纹、葡萄纹、海量仙山纹等等,唯独凤纹少之又少,1999年出版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一书记载有永乐官窑器60件,仅两件为凤纹,而其中一件与该碗一摸一样,惜已破碎,且在高足处还缺少一碎片。
凤与龙一样是民间传说中的神物。如果说龙是神兽的代表,那么凤凰便是瑞兽的化身。龙纹表示皇帝,;凤则象征皇后。瓷器的凤纹出现始于唐宋时期,如北方定窑和南方的景德镇瓷器上都曾出现凤纹。凤纹实际上有雌雄之分,雌者单尾称凰;雄者多尾称凤,凤尾呈多股扫帚形;凰尾则为单股香草形,统称为凤。
凤的形象是以孔雀为原形发展变化而来的,据《尔雅·释鸟》称凤“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无彩色,高六尺许”。明清瓷器中的凤纹从永乐开始。该碗中的凤凰仔细观察除了尾部稍有区别外,其眼亦有变化,一为丹凤眼,较细长,睛亦小;另一只眼睁得较大,睛也大,似在紧追前者,杨静流露出一种急迫之相,当是凤求凰的具体表现。现在以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青花凤穿花三系把壶最为典型。壶,直口、丰肩、鼓腹、平底;带园形盖,肩部设三原形条,竹节形,长嘴弯流;壶腹、盖壁、盖顶均有精细的凤穿牡丹纹,是稀有的官窑精品。
而盖高足碗上的凤纹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青花凤穿花三系把壶上的凤纹几乎一致。凤首大,细颈,五花长尾,屈曲婀娜,所不同的是该碗画出了稍露细短的凤爪,给人以欲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的感觉;同时凤的羽毛描画成鱼鳞状的斜方格纹,比之台北那把壶之凤的图案更为细腻。韵文的尾巴也尖如蝌蚪,有浮动感;碗底与高足连接处变形的莲花瓣纹比之元代也有改进。
该碗的双凤云纹青花图案流畅自然,生动而有情趣,为一笔勾画法。结构疏朗秀丽,留有空白,构图既严谨又自然,笔画线条粗细浓淡兼用,借以表现青花的色泽和浓淡的层次,效果绚丽鲜艳,清晰明快,足以证明随着青翠明丽的苏泥勃青青料的进口和运用,永乐青花在图案纹饰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造。永乐青花花瓷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和“开一代未有之奇”的美誉。其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器型轻盈,色泽浓艳,纹饰疏朗,真可谓无与伦比。
从记载和实物看,自明永乐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款,但不等于每件官窑上都必须书本朝的款识,传世的永乐青花器中书写年款的恰恰极为少见。我们从该高足碗的高雅造型,优美发色,细腻的胎釉,雄健的笔力,可以看出它是一件永乐时期的青花官窑器,而且还是一件官窑中的精品。
明初永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亦齐头并进,其中景德镇的永乐青花瓷更是为人推崇。此时郑和上下西洋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对外交流甚广,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对中国的陶瓷备加欢迎。当时的永乐青花瓷除了供給宫廷与民间的日常之需外,还有作为馈赠及商品流向海外的,该永乐青花凤纹高足碗估计就是当时流往那力的。
http://s12/bmiddle/629b211ag761a132f9ccb&690
局部
摘自:《古玩经眼录》蔡国声古玩鉴定五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