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花瓷赏析

标签:
宋青花浙江青花瓷器宋代氧化钴杂谈 |
分类: 陶瓷 |
http://s15/middle/473a9651t9d39b2f33cee&690
http://s10/middle/473a9651t9d39b565cb79&690
http://s2/middle/473a9651t9d39b6b1a771&690
http://s8/middle/473a9651t9d39b818e7b7&690
http://s7/middle/473a9651t9d39b9ad4dc6&690
我喜欢收藏和研究青花瓷器,我们被人称为收藏家,也被人称呼为骨董研究中的实战派和野战派!我看了很多近期出版的关于青花瓷器的书,经营了一家古玩店,我的收藏里确有唐代宋代和元代的青花瓷器,保守地说,这三种瓷器我每种都有十多件!今天,我在此说,对唐宋元三代的青花瓷器,应当用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应当实事求是,搜集大量证据,对确凿的实物和证据进行科学归纳!而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凭空瞎扯!
目前,考古学界对待宋代青花瓷器的态度是最不科学的,有的人认为,宋代青花,虽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目前却存在较多的争议。因为实物材料太少,许多著作和论文对宋青花的表述都比较简略,也有的学者对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意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浙江金沙塔和绍兴环翠塔宋代塔基内出土的青花瓷片的年代被提早了,“不能简单地说,有唐青花,必然有宋青花,有元青花”,“因为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技艺,完全可能中断失传,完全可能在沉寂几个世纪之后,重新被发明。”
1、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数为灰白色胎,也有少数胎色白,胎质细腻。底釉有影青、白色泛黄、淡青色釉等,真正纯正的白釉很少。与元代比,宋代器物烧成质量不高,但,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就相当精美,我收藏的宋代晚期的青花瓷器中也有相当精美的,与元代早期的青花基本上一致,实际上,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与精美,完全是踩在宋代青花的肩膀上完成的。
2、宋代青花发色多数都为灰黑色或蓝灰色,有的甚至带一些黑色,我收藏的一件宋代青花山水图纹的瓷器,就是这种样子,这幅山水画相当精美。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经化学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为含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料。其他地方发现的宋青花,从它们的呈色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包含较多杂质的国产钴料。宋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还有山水纹(如,上图四),在宋代晚期,多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有人说,宋代青花纹饰题材内容单一,远不及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丰富,尚未发现有人物、动物等题材的宋青花,这种说法可笑,因为,谁都可以说,明清的青花没当代的青花精美。
4、宋青花基本都是实用器物,目前发现的造型有瓶、罐、碗、盘、枕等,其中既有碗、罐类小型器物,也有高达30多厘米的瓶等大件器物。
有的学者以宋青花发现的数量少,烧成的质量不高,而对宋青花提出质疑。故宫博物院李辉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将“青花”定义为:“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用名称。具体说,就是以钴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于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并提出青花瓷应具备五个要素,即高温烧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高温透明的白釉;青花原料为氧化钴;用毛笔以氧化钴在素瓷胎上描绘纹饰;在绘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李先生认为,“唐青花的胎质、胎色、釉色及青花的流散现象等等,与青花瓷器所要具备的条件还相差甚远。尽管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虽然使用笔描绘出花纹图案,然而,青花均出现流散现象,这无疑证明它是釉上彩,而不是釉下彩。因此‘唐青花’的命名是不妥的。”浙江两处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瓷,“审视青花的呈色,明显地具有晕散的特点,可见是釉上彩。”李先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据青花瓷器的科学概念而论,唐宋时代均无青花。”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只能作一家之言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与发展的问题,青花瓷器也不例外。从我收藏到的有关瓷器看,与元代青花比,宋青花在胎、釉、青花用料、纹饰内容、烧成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距。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虽然在胎、釉、制作工艺和烧成温度等方面与成熟的瓷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它已经属于瓷器的范畴,与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总而言之,宋代青花比唐代青花成熟,这种结论是我研究了我收藏的有关实物后而作的,实物证明,宋代青花是踩着唐代青花的肩膀发展起来的,这是科学态度,那种否定宋代青花的学者,不是科学态度。对于唐宋时期的青花,我们不能以元代青花的标准来进行评判,更不能以其发展不成熟,烧成质量不高,发现数量少而否认它们的存在。其实,即使是明清时期的青花,其中有的产品质量也不高,青花发色灰暗不纯正的情况也较常见。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一般来说是釉下彩,但也有部分是釉上青花,即先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再用钴料在釉上绘画,然后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釉上青花在景德镇窑址和一些地方民窑中都有发现。因此,以部分宋青花是釉上彩而将其否定,不是科学态度。
虽然烧制宋青花的窑址目前尚未找到,但是出土和传世的宋青花仍然为我们提供一些探索其产地的信息。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经化学元素分析,证明其钴料来源于浙江省江山县。浙江龙泉金沙塔基出土的北宋青花瓷胎与北宋龙泉金村碗残器和南宋龙泉窑黄釉洗残器瓷胎很接近,并且与龙泉县石层、毛家山、源底、木岱口地区的瓷土组成很接近。从北宋青花胎质与龙泉地区瓷胎和原料相近及青花色料与当地所产钴土矿相近两点,可以断定该处发掘的北宋青花瓷样品应属浙江产品,而且制瓷原料很可能是用龙泉当地的瓷石原料。杭州宋墓出土的青花盖罐,其产地可能也是在浙江地区。此外,器物底部用青料书写文字的宋代哥窑和官窑,也是浙江地区的产品。除浙江地区外,景德镇也是宋青花的产地之一,在景德镇郊区发现有较多的宋青花瓷片。此外,河北故城县李家庄村宋金遗址出土的宋青花残枕瓷片,从纹饰、胎釉特征看,应是北方地区磁州窑系产品。宋青花的产地,除以上比较确定的地区,可能还有其他的地区也生产宋青花。比如重庆巫山县宋墓出土的青花碗,其产地就值得进一步研究。联系到新发现的“宋元祐三年”青花瓶,也是发现于重庆,如果其上的“崇德厂”不是指浙江崇德,而是另有所指,那么重庆地区也可能是宋青花的产地之一。总之,目前发现的宋青花在胎釉、装饰和产品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产地不同。宋青花的产地有多个,这是肯定的。
关于宋青花与唐青花、元青花的关系,是宋青花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它们是顺应自然规律,一代接一代地传承。有人说,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宋青花的年代虽然在唐青花之后,但是它们之间在青花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产品风格等方面,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用钴料作呈色剂在瓷器上烧制出蓝色花纹,他们因此臆想出断代说,这不是科学态度。
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宋青花确实是存在的。宋青花与唐青花、元青花之间虽然没有窑系上的渊源关系,但它们在总体技术上,有继承与发展的联系。随着巫山古墓的发掘,几乎已经给出了最后的结论,据悉,巫山县这次发现的青花瓷,是在一座北宋晚期的墓葬中找到的。瓷碗高5.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5.5厘米,敞口外撇,圆唇弧腹,平底加矮圈足,内壁3圈青花圆圈,内底一字符,外壁饰花草,用笔随意,青花釉色蓝中略泛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