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
译文:“上善之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大道。它居于低洼之地,心思深邃沉静,交接善良之人,言谈格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一)
《道德经》全文5000字,但老子用了50字书写了《第八章》水之美的人生哲学观。为了引申发挥道家“似私而实无私”的人生观,进而刻画出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道行,实现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的统一,老子演绎出一段水之美的生命艺术。
老子所谓的“道”指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在《道德经》中老子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砭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身),直面现实社会。在《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就是说:“道永远无名而质朴”,“就譬如道存在于天地间,好像江海与河水,一切河川溪水都要汇入江海”。道之于人则为德,《十章》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生长繁殖,生长而不占为已有,养育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就称做自然无为最高深的德行”。老子在《三十四章》论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显然,“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种水的显著特性近似于老子的“道”的特性:大道无形无私,不与宇宙万物相背离;大道生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名利,不求万物作报答;大道谦虚礼让,不居高自傲;大道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会让万物繁衍生息,不偏离自然的轨迹。
(二)
在自然界的万物中,老子最赞美的就是水了。在第八章的开场,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直接要求圣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至净、至谦、至诚、至仁、平正、包容、宏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在老子看来,水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正如古人云:“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南怀瑾《老子他说诗词辑录》)。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在这个永远不平的人世间,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
“处众人之所恶”,以成大度能容之美德。
但是,在这一章的文言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几于道”的“几”字。“几”指“接近”,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也就是“上善无私”的“不争之争”,来说明它几乎接近于道的修为而已。
在此后的七个“善”的并列句,是七个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论述“上善之人”所应具有的品格。显然,这七个“善”,都是受到水的启发,讲的是“谦下静深”的“不争之德”。老子首先强调,一个人的行为要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即“居善地”。处低洼之地又如何能说是“居善地”呢?老子在《三十六章》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六十六章》又曰:“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避而远之的低洼之地,圣人居住的地方则是不引人注目之所,大概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也有利于圣人修道。实际上老子以江海比作圣人,百川比作百姓;提出圣人对待百姓就如同江海对待百川,“居善地”,谦下而不争夺,无私无欲,以民为先,海纳百川,得到民众的归附和拥戴。
紧接着老子提出,修水道要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宏渊,“心善渊”;与人交往像水一样助长万物,“与善仁”;说话像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和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言善信”;立身像端平一碗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处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具有无限生机,即“动善时”。
老子对七个水德的论述是深刻而有力的。自然界中,水藏深渊,圣人含而不露。水虚怀若谷,圣人不自我炫耀。水滋养万物;圣人仁慈处世,无私奉献不讲回报。水可以冲洗污垢;圣人清正廉洁。水可静可动,可急可缓,可柔可刚;圣人能屈能伸,能进能退,遵循客观规律。水随着季节、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不违地利;圣人审时度势,伺机而动,与时俱进。
实际上老子是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即“上善之人”为而不争的高尚品格。圣人似水一般修行“七善”,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唯夫不争,故无尤”;这个
“不争”就是为人处事的要旨了。
(三)
《道德经》中,备受老子推崇的还有水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特性。《三十六章》曰:“柔弱胜刚”,“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就是说:“柔弱必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税利武器(应当指赏罚权谋)不能向人炫耀”。《四十三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腾越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七十八章》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就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无可取代的”。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着而不懈。九曲长江,关山层叠,百转千回,可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没有片刻消停。浪击礁岩,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仆后继,一浪一浪奋勇博击,终将礁石撞了个千疮百孔。而“抽刀断水”更似乎是天方夜谭,“滴水穿石”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这就是水具有的“柔弱胜刚”的“不争之功”。
(四)
老子之水是人格化之水,它有性格,有气度,有情感,有力量,有神韵,有魅力,宛如一个理想的圣人。上善无私,谦下静深,柔弱胜刚,这是水的特性,更是圣人的修行。其实,圣人与世无争,遵循客观规律,不主观妄为,这样反而得到了他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不争之德、不争之功。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公无私的人,一定不会有怨咎。可见,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的表现,只有效法自然,才能没有忧患,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这正是“居善地”的真实写照。远古时代为人所标榜的尧、舜、禹大概就是按照这些准则修行水道的完人。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也都有“心善渊,言善信,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人类历史上的事迹太多,在此不作赘述。
然而,《汉书﹒郑崇传》记载:“崇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由是重得罪。数以职事见责,发疾颈痈,欲乞骸骨,不敢。尚书令赵昌佞谄,素害崇,知其见疏,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请治。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上怒,下崇狱,穷治,死狱中。”。这就是东汉史上一段有名的水故事,讲的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成为千古名言,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想必水也为他悲泣啼哭了……
(五)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层)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各阶级(层)、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主张,因而活跃着许多思想流派,号称“百家争鸣”。其中有一些哲人,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道,对国家、社会、历史和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认为只有远离现实社会,超然物外,才能维护和保全自己的清白品德、高洁人生和纯朴天性。于是,他们或主动或被迫逃避尘世生活,对现行制度和当朝权贵采取一种回避的、不合作的、甚至批判的态度,成为社会隐逸之士。
隐逸之士既然避世存身,韬讳自保,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就勇于去探索天道自然法则和规律,并以之反观比照污浊的现实社会,因而能够比较冷静地认识和批判社会弊病,揭示矛盾根源,并按天道自然的法式,提出疗治社会的主张,进而挑战传统,否定君权,从而,在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贵生存身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理论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天道自然的“自然”并非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自然而然。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的老子认识到,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相反相成,物壮必老,物极必反的。他还深入分析了“水”的特性,以“水”论“圣人”,提出圣人要像水一样,处于下位,柔弱自守,清静无为;慈爱真诚,滋养万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他一方面借“水”向侯王赞美和申明“清静无为”的行为准则,使现实的人道能够归顺天道,从而防治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胡作非为而带来祸害灾难;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自己“无君”的罪名,取得了否定“君权”,实现自己贵生全身的实效。这不仅表现了老子仍然置身于现实社会,其思想意识还带有世俗的智慧、全身的谋略和人间的理想,仍具有愤世嫉俗的激情和忧国忧民的胸怀,也充分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撰写本文参阅了毛佩琦主编的《道德经》、饶尚宽译注的《老子》,以及南怀瑾讲的《道德经》、安徽师范大学王森发表的《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和西安交大苗旭娟发表的《从水看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美》等等文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