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凉州词》教学设计

(2018-05-07 20:42:18)
标签:

教育

分类: 资源共享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

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2、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学生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3、学生汇报,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         凉州词

                      王之涣

              写景   黄河    白云         开阔  苍凉

              抒情   孤城    万仞山      何须怨(悲而不失其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