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2023-01-08 05:55:27)
荷兰游客羡慕台湾有山,我们在米兰羡慕dolomiti很美
楚辞具有很强很强的个人主义和理想色彩。个人主义一般来说都让人讨厌 ,因为人性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是很讨人厌的!(我!)而屈原不让人讨厌,其实是因为他有非常非常强烈的理想色彩。什么是理想色彩,一个只关心自己得失,好恶的人,是不可能有理想的。真正的理想,一定是超越个人的,所以它才能成为理想。也只有这样的理想,才非常的美,庄严,动人,才能让远远的发展出一种精神的感染力。
俄国的一个汉学家说,屈原是第一个对历史作出裁判语的诗人,所有带有很浓的散文色彩。
很多人骂一个英国的汉学家,把怡红院翻译成“快绿苑”。他解释说真的没有办法,是因为红的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而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概念,所以为了让西方读者知道不得已翻译成绿。不是真的搞不清楚红绿。
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自己觉得自己懂了,其实没懂。不止阅读,其他也是。
不只是受苦,也获得了知识,不枉此行受苦一遭。
不要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很多时候不要去想别人说了一个什么特点就是坏话就怎么样,有的时候也是好的,对A来说这个特点是坏的,对B来说就是好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有的缺点有的时候就是优点。
国风好色而不淫表现在求女的主题。在离骚里面不断对理想的女性进行求之,留恋不舍的坚持的追寻的意态。这当然是好色如果只从性别来看。但是不淫,因为守着界限,而求女其实不是对对方的占有,而是对追寻的美好。那个追寻使得我们的精神一直停留在一个高度而不会向下坠落。这也就是司马迁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一种向往之情。只有向往之情才能让人的精神维持在一个高度。我们也许永远到不了终点,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往这个方向去走,我们就不会下坠,我们也不会后退。
天问为什么叫做天问?全篇都是问天。因为天太尊贵了,我们无法问天,所以天问。天来问我们。
天问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有办法回答的问题都太小了,会让我们淹死在生活里。无法回答才会去寻找意义。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是宇宙?宇是上下四方
李牧死得很早,二十来岁就去世。还有很多没有经历过。在那么一个男性只能凭借zz实现人生价值的年代,由于父亲字犯禁,仕途覆灭。唯一的路走不通,只好神怪泣血,走儒家之禁忌。被后人哀之叹之批之惋之。
杜牧评李牧: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奴仆命骚可也啊!!!!可以把离骚当作奴仆使役啊!!!!
最有趣的是曹雪芹留下的两句诗都是诗鬼之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今天喝酒了)
屈原为什么悲壮?他和李商隐有什么区别?悲而壮,区别之处在于力量。这一种力量来自于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落空的时候会有那一种激荡的感觉。
再看到宋玉,宋玉开创了曲谏的先驱。为什么宋玉要曲谏而屈原要直谏呢?除了个人个性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身份不同。屈原是贵族,必须为了家族责任直谏而不能听之任之。而宋玉只是个臣子,他想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唯有通过君王采纳他的谏言。因为直谏就不用“赋”来表达,而曲谏就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屈原的作品里面没有赋字,而宋玉都有,因为身份地位不一样。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兮就是楚辞的风格。秋之为气就是悲哉。季节本身是不会给我们感情的,秋天不是每个人都直接悲伤的,秋天也可以是丰收的季节,也可以是圆满的一个状态。但是从宋玉的九辩开始就建立了悲秋的传统。以至于我们所有后代人对于秋天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叫做“我”,其实是文化的制约所产生的,所以人必须在文化中去实践自己,去建构自己。这个悲秋的传统主宰了我们后代两千多年的对于季节感怀的方向,影响很深远。
宋玉九辩充满自怜。屈原所痛惜的是家国理想的落空,前途的沦丧。而不为自己的不遇所痛愤,哀怜的是大我;宋玉相反,从大我到小我,士不遇,缠缠绵绵,惆怅兮私自怜。
但是屈原这样悲壮的结局真的好吗?。。
起来上厕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浮出“晓风残月”四个字。不懂为什么这么美这么妙,晨曦的风,被云遮着快离开的月啊。突然想起昨天读李贺,去看了百科简介里他的生平,不知道是何人写着他早年丧妻,因为伤心踌躇而挫折惬叹而死。初读不以为意,窃以为作传者蠢,怎可能会如此难受如此,不过丧妻而已。这时候又想起晓风残月,好像是自己比较蠢一些。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