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书院

(2014-05-24 22:49:22)
标签:

泰山书院

三贤

石介

孙复

胡瑗

旅游

分类: 泰山游

       如果说泰安文化曾有过誉满华夏的辉煌,那是因为泰安有个泰山书院。如果说文化是一条长河,那宋朝的理学源头就是泰安的泰山书院。

http://s15/mw690/002mq0VKzy6J8uiXAWqbe&690
        让我们先捋一捋宋朝理学的渊源。我们都知道儒学是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理学其实就是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宋代理学又称新儒学,这种新儒学,吸收融进了佛道两家的哲学思想,成为宋代之后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理论。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代的朱熹,朱熹又是程颐的再传弟子,程颐兄弟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而程氏兄弟又是胡瑗的学生,孙复、胡瑗、石介就是泰山书院的三位创始人,号称宋初三先生。所以,泰山书院就是宋朝理学的源头。

       泰山书院的年纪跟泰城的年纪相仿,都是创建于宋朝初期。最初的书院叫做信道堂,是孙复起的名,意思是说要学习发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学院原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建在岱庙的东南角上。后来,朝廷要扩建岱庙,就将信道堂并入了岱庙,至今岱庙内还留有信道堂石碑。原来的校址被官方圈占,书院就搬到了偏僻的凌汉峰下,改名为泰山书院。清代乾隆年间知府又在上河桥创建了一个泰山书院,就将凌汉峰下的书院称为上书院,上河桥的书院称做下书院了。

       史称泰山书院创建者是孙复、石介和胡瑗三先生,但真正的创始人其实只是石介。石介是土生土长的泰安人,他的家就是现在的徂徕桥沟,孙复是山西人,胡瑗是江苏泰州人。石介少年得志,仕途顺利,而孙复、胡瑗却是屡考不中,落魄江湖,衣食不饱。石介回泰安守孝期间,创建了泰山书院,请孙复来此主持讲学,后来胡瑗从泰州来此半工半读。孙复在泰山一呆就是八年,故世称泰山先生。后来在石介的引荐下,孙复、胡瑗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他们的弟子学生也大多走上仕途成为有影响的人物,院以人名,泰山书院自此享誉华夏名重一时。

        自孙复、胡瑗、石介离开后,泰山书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虽然地方政府也颇为重视泰山书院的发展,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很难请到有名望的人主持书院,有名望的人,都奔着大都市政治经济中心去了,小城市的书院,只适合潜龙式的人物,未扬名时蜗居一下,或是适合政治上受排挤只好小县城落草的名人了。

 

一、孙复厚颜

       范仲淹在家守丧期间主持当地的教育工作,有一天,来了了一个年轻人,素不相识却跟他要一笔钱养家,范仲淹给了他,第二年,这个年轻人又来了,再次张口要范资助自己。范仲淹问他:“你不象一个要饭的人呀?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呢?”,来人说,家有老母无以养,只好来求资助。范仲淹说,我给你办一个学子身份,可以让你免费读书,还能给你一部分钱养母,你就在这好好读书吧。这个人就留下来安心读书了,这人就是孙复。

后来孙复又来到泰山书院,边教学边读书,再后来,在石介的引荐下进入朝廷给朝廷要员们讲课。有一天范仲淹来听讲学,一看授课之人,竟是当年求自己资助之人,不胜感慨。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孙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无以养家,竟异想天开跑到素无交情的范仲淹那里求助,一年得助之后,竟还好意思第二年复来,这一次厚颜竟得非常之机遇,真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遇,人生之途叵测。

 

二、胡瑗投书涧

        那一年,一脸落魄的胡瑗来到了泰安。那一年,宋朝还是初建,但胡瑗二十五了,己是标准的大龄青年,尽管胡瑗从小时就是乡里的天才,但他还是屡考屡败。

胡瑗需要放弃,他要养家糊口。但胡瑗还是不想放弃,他来到泰山书院边教学边读书。

       那一天,夕阳西下,松风吹寒,胡瑗步履沉重地走出书院,站在山涧边,慢慢扬起手,手中,一封书信,未启封的信,来自泰州的家书,家书的外封面写着平安。信在胡瑗的手中迟疑着迟疑着,松手,那信如落花,堕下山涧。

       此后,胡瑗开始一次次地重复着这个投书山涧的动作,一重复,就是十年,若干年后,世人称这涧为投书涧。

        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专门看了投书涧,并写下一诗,“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诚使此心无系恋,平安两字不须看。”

       这位皇帝(许多人也是这样看的)认为胡瑗投书山涧是一种洒脱,只是做人还可更洒脱一些,应该连平安二字也无须看的。

胡瑗是一种洒脱还是一种心痛的取舍?

        读书是需要心境的,好的心境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心态最好,吃的差穿的差住的差,但只要有书读,他就开心。“一箪食,一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如果,他父母妻儿也吃不饱穿不暖,颜回读书还开心吗?如果还开心,那就不仅仅是心态好了,而是没人心了。

泰山读书的胡瑗,早己过了而立之年,弃书山涧,弃掉的还有一份家的责任与家的温暖。

       人生就是一场场取舍,也许舍的少,得的就少,舍得多,得的反而会多。有几个朋友,素质极高,大学时成绩优秀,但都因为顾滤家庭困难放弃读研,现在默默无成,不知他们回首时是否会悔?也不知胡瑗们年老回首时,是不是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三、石介之介

     石介年少得志,早早地中了进士,孙复却屡考不中,但两人相遇后,石介却佩服孙复学问,甘以学生自居。石介创建了泰山学院,是大股东,孙复只是他请来授课的老师,但孙复坐着,石介要站着伺侯,恭恭敬敬执弟子礼。

石介的眼中,人无贫富之分,无官民之分,只有学问的高低之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