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因为新冠疫情单位规定:出省要审批,出市要报备,无重要事宜尽量不要出市。我这古董且守规之人,除了宅家之外,我的远方便定格在绍兴的新昌了,重新走进新昌,走进这段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
每个城市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如果你细品,必有让你感动的细节,也会让你发现一个新鲜的世界,穿越在新昌这城市阡陌之间,对新昌我也有了全新的印象。
钦寸水库
一个可以拍出电脑屏保图片的地方
新昌有一个钦寸水库,19年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曾经到过,在大坝附近,依水盛放着几十亩向日葵,在那山水之间,婀娜摇曳出一片金色的“海”,花海的美让我们忽略了钦寸水库的青山碧水。
今年再至钦寸水库,是从彭顶山村远观,彭顶山村背依黄泽江,随着近年来乡村游蓬勃发展起来,他也成为A级旅游村庄,村中建了不只一处观景平台,设置有休闲茶座,露营基地及林中游步道,我们沿步道至观景台,俯瞰青山碧水,此时若你举起相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随便的一次定格,都会是一张精美的“电脑屏保图片”。
远处那座桥是梁伯台大桥,彭顶山村彼临的银星村是梁伯台故乡,梁伯台是中国人民法制和司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一部红色宪法的起草者,我们离开彭顶山村时也到了银星村,参观了梁伯台事迹陈列馆。
夜色中的新昌
那日晚餐后查了一下,就餐地距住宿地不过6km,于是没有乘车,走了回去,都说风景在路上,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夜色中的新昌。下面的莲花大厦是新昌的地标性建筑。
古风雅韵斑竹景
斑竹村是新昌的亮点之一,曾跟随摄友专程到此拍落马桥(司马悔桥),曾跟随旗袍协会来此领略斑竹雅韵,也曾跟随户外来徒步霞客古道……此次我们到斑竹主要走了天姥云峰栈道。
我们走云峰栈道是由此牌坊出发,栈道全长近四公里,登高俯瞰,峰峦叠嶂,山路如绿色画部上的线条,蜿蜒伸向远方。沿路有彩虹吊桥,有玻璃栈道,如果你走累了,还有近两公里的玻璃滑道,可以乘上皮筏艇顺势而下,直达山脚,体验一次激情与速度。
下山时经过落马桥(又名司马悔桥)和司马悔庙。落马桥是斑竹古驿道的石拱桥,清代重建,据说当年凡官员至此桥“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仰,故名“落马桥”。相传唐代道家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无心仕宦之途,但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行至此而悔,故又称其为“司马悔桥”。桥东有司马悔庙,为纪念司马承祯看破红尘,淡薄名利而建。
网红打卡地水袖坝
新昌人描绘黄泽江:“水墨黄泽江,十里清滩林”,在这黄泽江上,近年建造了一座水袖坝,其设计一改往日堤坝的固定形状,使堰面呈波浪形阶梯状,这独具匠心的设计,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也特别受小朋友们的喜爱,炎炎夏日,嬉戏其间那份惬意与凉爽就自不必说了,因此也成了新昌的一处网红打卡地,我们同行的一些成年人,对此不感兴趣,我这年纪一把的人便和几位年轻人,在夕阳将落时分,从所住的酒店打车至此,一睹这网红地真容。
下岩贝--白云深处的村落
随着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摄影基地也不断涌现,新昌东茗乡下岩贝应当算是一个吧。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此拍到了云雾缭绕的穿岩十九峰,也拍到过杜枚笔下的:白云深处有人家……我来此不只一次,或阴雨绵绵,或丽日晴空,无缘定格那仙境般的美景,不过我做为一名“伪”摄影爱好者,至此也是不虚此行的。
下岩贝村正依托自然优势,开展茶乡游,初至虽无云雾缭绕,却也被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所惊艳。立于民宿前的观景平台,远处是穿岩十九峰的英姿,(穿岩十九峰是新昌最具代表的风景,山奇景秀,之前也曾不止一次走过,这次就没再至)俯瞰是层层梯田中茶树绽放的绿意。这个季节凌霄花开的正盛,很多农家小院、民宿都在墙角、门旁种了凌霄花,这鲜艳的花与浓浓的绿相互映衬着,让那片绿不再单调。
在下岩贝我们住的是民宿,这里是一个整洁且清净的去处,视野开阔,可观远处十九峰,近处绿油油的茶山,傍晚观夕阳西下,万家灯火,入夜看星辰闪烁。
上清宗坛重阳宫
自下岩贝有一条乡野山道可以下山达重阳宫,大家想着即可以观景,亦可健身,于是由此下山去访重阳宫。重阳宫是新世纪初在重阳草庐旧址上兴建,地处穿岩十九峰景区的桂竹谷,这里山环水绕,清幽静谧。
茗香小镇石下坑
都说绍兴最美是新昌,行走在新昌,人走景移,我们选择沿韩妃江行至石下坑村,一路虽无著名景点,但一如行在画中。
倒脱靴
在新昌还有一个著名景点,那就是倒脱靴,这里是户外驴友们的最爱之一,前几年也曾跟随驴友走过,这次我们与以往不同,是从上往下走的,我们所住的民宿老板,清晨开车送我们到山顶,约好了我们走下去后再接我们回民宿,这样大大降低了行程的强度,很适合我们这些体弱者。
立于山顶,向下俯瞰,倒脱靴那山峰掩映在山谷的绿树间,从此角度来看虽不甚清晰,不过那巨峰挺立的气势犹存。

一路走来,石秀山清,有瀑布飞泻,让在酷暑中行走的我们,顿生凉爽。转过一道弯,倒脱靴的山峰便在眼前了,从此角度望去,倒脱靴的形态生动展现,靴底朝天。移步换景间,仿佛自己也融入其中,如果此时有一位诗人同行,想必会引发诗兴吧。
倒脱靴的山角便是石门坑村了,我曾好奇的想为什么这里的村都名XX坑,请教了民宿老板才知晓,坑是溪的方言说法,可能是因为这里山色青青,溪水潺潺吧。
听闻石门坑有摩崖石刻,便跑过去看看。这里的摩崖石刻不是历史遗迹,是2019年在当地乡贤何国门的策划和推动下,将当代隶书大家鲍贤伦所书的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并序》,赋形留神于石门坑的山岩之上。
这次我们同行的还有几位小朋友,他们最开心的是在溪水中嬉戏,孩子们的欢笑也感染了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也脱去鞋靺,踩入溪水,任清风吹过发丝,任溪水漫过足背,学着小朋友们,踢起一串串水花,飞溅起的水花便烙印下我对于新昌这一夏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