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拜年扭秧歌时尚图片摇篮朝歌 |

以前主要是初二在本村扭,初三由镇里(以前称公社)组织集体汇演,正月十五还要扭,然后这年才算过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家乡人民富裕了,过年扭秧歌的方式也变化了,现在是本地秧歌队初一就开始扭秧歌拜大年,初二再到临村或镇里来扭。

这是大年初二,临村热闹村的秧歌队来清河镇扭秧歌拜年的情形。也是当地秧歌队阵形的第三种,即全部由踩高跷人组成的秧歌队。一般分两列扭秧歌,一个男装队,一个女装队,两队的队头均由两个男装队员执着工人阶级象征的锤子和扳子在前面开路(这一点,打我从小看秧歌到现在一直没变过)。这是最中规中矩的秧歌队阵形。

这种阵形的秧歌队全拼的是踩高跷者的技术和服装、队形,身着艳丽服装的女装队扭起秧歌来很吸引眼球。

在全高跷秧歌队中,常见少女走在队尾,有的家长甚至将儿童也放在队后跟着锻炼。瞧她头上的花冠多漂亮。

老奶奶同样也常出现在高跷秧歌队的队尾。扭起秧歌来丝毫不让年轻人。

这位老奶奶六十六岁,是初二这天扭秧歌人中岁数最大的,老人扭秧歌时一直露着灿烂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是党的政策好,加上各级政府领导得好,清河镇的人参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农民、参农的生活越来越好。每到过年,大家在一起欢天喜地扭秧歌,热热闹闹过大年。


高跷秧歌队中,男装队员的基本动作是“叉腿”、“沉肩”、“甩臂”、“扬锤”,动作幅度大,秧歌扭起来好看,有力度。上图是“叉腿”、“沉肩”

这是向后“甩臂”、向上“扬锤”。

“叉腿”、“沉肩”时,要用左手将彩带向上舞起来。

这是最中规中矩的“甩臂”、“扬锤”。

右手边“沉肩”时,左手将彩带舞得飘逸。

“甩臂”、“扬锤”

有时秧歌队乐的鼓点加快时,扭者两臂前伸,有点像“震臂”。








全高跷秧歌队的最前面一般也要有一到两位“傻柱子”开路,有时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装束扮像用在队列的前面作开路先锋。这些人扭秧歌的自由度很大,很随意,动作的幅度有时也很大。一般要求“傻柱子”摔倒了能自己站起来。所以,一般来说“傻柱子”的高跷比其他人的要矮一点儿,就是为了能方便从地上自己打个滚站起来。










一般队列是将个高的人排在前面,少年儿童和老人排在最后面。这位老奶奶就走在女装队列的最后面。
前一站扭完了,秧歌队的打前站者已经早早地在下一家主人的院门外等待自己的秧歌队的到来。

走在秧歌队最前面的是举着队旗的小伙子,在以前镇里集中搞扭秧歌“汇演“时,这面旗帜上就写着自己的队名,一般以生产大队所在的村子名命名。



“傻柱子”正在观察主人家院子里的情况,决定全队是否大扭起来进院。

在路上进院前秧歌扭的幅度比较小。到了可以进院时,领扭者比平常明显地举高了挥舞的锤子,示意后面的人开始要进院子了。
秧歌队的打前站者已经进院向主人拜完了年,他身上的小皮包代替了几十年前的大旅行包。

秧歌队进院前照例要点燃响喜庆的鞭炮,有时伴随着“二踢脚”和“闪光雷”。一般在秧歌队演出结束离开院子前还要放一通,很是热闹。
秧歌队伍一般以两列纵队同时进院,“傻柱子”和猪八戒在前面开路。


两列纵队之间穿便服的“地蹦子”舞者其实是秧歌队的指导,她经常提醒一引起经验不足的队员一些注意事项。









扭秧歌的节奏有快有慢,节奏快时,随着“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鼓动咚咚锵!”的鼓点声,两列纵队舞者步幅变小、步点动作明显加快,煞是震撼与好看。这时,最前面的两位舞者常常把“扬锤”的动作舞成向前快速地“伸锤”。这些动作上的细微变化,随着鼓点与喇叭配乐的节奏,是秧歌扭得吸引人的地方。

这是中规中矩的慢节奏。

这是秧歌乐队。


一般窜装者多以男扮女装为多,像这位妇女扮成男装扭秧歌比较少见。

孩子们在队列中拍照留念。一般在扭完一段,唱过一遍扭秧歌拜年歌后,开始中间休息。多数人就近靠着围栏或墙边休息。
上面几个人坐在窗台上休息,您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了吗?
从装束上看,这些年来,家乡秧歌队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说,过去的服装简单、朴实,常以棉布和部分绸缎布料为主,经常看到将东北大花被面直接披上身扭秧歌的人。而且主要装点是上身,男女装队员下身一般就是平常穿的普通布裤,只在裤角上用彩布或白毛巾扎起来将鞋盖住。但,女装队员的花冠扎得比较高、漂亮。


队员休息之时,正是主人家的人下场用秧歌队的道具玩扮相的好时机。
锣鼓再次响起来,编队表演和个人扭秧歌动作都随着鼓点时快时慢,拜年歌声唱起时,全体则缓步前行。


秧歌队指导也随着鼓点在场地中央扭着,这种扭法我们叫“地蹦子”。

老奶奶扭得很吸引眼球。

这位是花季少女。花冠扎得也十分漂亮。



“傻柱子”随着鼓点在场地中蹦来蹦去。

拜年歌再次响起时,队员缓步前行。














男女装编成一列纵队扭着,踩高跷扭秧歌队伍中少年儿童经常能见到,这是与“地蹦子”秧歌队所不同的地方。


这位老奶奶的花冠扎得也非常好看。


老奶奶帽子没变,但全身衣料比以前的装束档次高多了,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