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时期瓷帽筒------再说刘海戏金蟾图案

(2013-11-26 15:46:28)
标签:

杂谈

     周日,小雨濛濛。虽说古城天气不好,但古董市场还是往来人员很多。在西街上遇到山东小俩口守着一堆老物件,其中就有这对民国时期的帽筒。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来被民间广泛接受,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  
       早期的帽筒并不是圆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窑是把官帽放在一个圆形类似香熏的上面,这是帽筒最初的雏形。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
       此对帽筒为传统样制,直口,筒腹、口略大于底,中空,高28厘米 直径12.5厘米。 外壁上由景德镇瓷画家曾福庆画刘海戏金蟾粉彩图案并题:“常伴金蟾会众仙,五洲三岛任遍游。此对帽筒的瓷胎上薄下厚,这一处理显然是为了增加稳固性,弥补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稳。此器内外均着乳白色釉,釉薄而显玉质感,釉色温润亮丽,晶亮剔透,光泽度较好。底圈虽无釉,但部分己呈火石红色。
  曾福庆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开门弟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人物画在景德镇陶瓷界颇具盛名。当时,”珠山八友“被称为景德镇瓷坛的“八大名家”,他与余文襄、毕渊明等亦有“八小名家”之称。1953年,中共景德镇市委为了使景德镇陶瓷绝技不致失传,把流散在社会上的著名陶瓷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陶瓷美术工艺社,他是第一批进社的艺人。在陶瓷美术工艺社,曾福庆的陶瓷技艺更有了用武之地。当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祝大年教授来景德镇为陶瓷艺人授艺,又使他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意义的新画面。
                                                    请博友们鉴赏
                                 http://s8/bmiddle/002mn24Bty6Ewwydyezc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