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男性形象》李静(诗经论文)
(2014-02-06 02:41:12)分类: 诗经论文 |
《论诗经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计,它主要来源于民间,真是地反映了古代的民众生活。其中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但其中多数诗多以女性视角描写,对于故事中的另一主角却鲜少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女性口中的男性,还原出不同种类的古代男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周代社会对男性的评价标准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男性形象 多情 负心 影响
一.《诗经》的几类男性形象
(一)青年形象
“国风”中清新淡雅的爱情诗,多是热恋、单恋中的人所写,其中感情真实,文笔细腻,把古代劳动人民林林总总为爱所痴、为爱所伤、为爱所困的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
1.
2.
《绿衣》中失去妻子的男子,可谓是公元前16世纪的好男人典范。“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抱着亡妻以前给自己做的绿衣,不顾“大男子形象”发自肺腑地痛哭着。这位可怜的男人真是十分深情专一啊。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诗经》中,多是女人面对失去丈夫的感性居多,但《绿衣》中的这位可怜人,面对绿衣所表现的物是人非时,所落下的眼泪更为珍贵。
3.
(二)负心汉形象
周代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已经相应形成,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已早已形成。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加上有部分婚姻没有感情基础,婚后感情发生破裂的情况时常发生。而那部分抛妻弃子,道德败坏的男人正是本部分讨论的对象。
《氓》中的男主人公一开始嬉笑涎脸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青梅竹马终来提亲,女主人自是非常高兴,只可惜男主人公“子无良谋”,还需要女主人公“将子无怒”,这男人的脾气是多么的差啊!后来,因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又仗着自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竟然“士贰其行”,做出这样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女主人公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他享受的心安理得,毫不关心辛劳的女主人公,还做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暴行。厚颜无耻的男主人啊,在女主人公容颜衰老之后,便贪新厌旧,实行嘉宝,做出出轨的行为。这是人类的天性吗?还是只是男人的天性——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对于这样的婚姻悲剧,我们只能叹一句:如花美眷,不敌似水流年!并且离脾气暴躁的人远一些。
《谷风》中的男子更是过分。一开始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中立下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的誓言,原以为很长很重,怎料却轻如鸿毛。那时明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在境遇好转后,男子竟然以非人的速度变心,开始对妻子拳打脚踢。“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幸福消失的如此之快,好像还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现实的残酷便给了这可怜的弃妇当头一棒。那可恨的负心汉,不仅抛弃了跟自己一起熬过苦的糟糠之妻,还“能不我慉,反以我为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一个男人能做这些阴险狡诈的恶毒事,他还算是个男人吗?还是说“无毒不丈夫”呢。这个男人可能心理有缺陷,在自己有了新欢之后,还要迫害旧爱的名誉清白,可惜古代没有心理专家,这种人的心理变态,导致了多少美好女子一身的毁灭啊!甚者“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贻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妻子辛苦准备过冬的食物,被丈夫夺走。当日在阴雨中许下的诺言在这时看来竟如此嘲讽,把这个负心汉丑恶的形象衬托的更为突出。只能感叹一句:自古多情空余恨!
《江有汜》中负心汉的品行跟《谷风》中的渣滓相比,竟然没有那么可恨。《江有汜》是一首很短的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男子回故乡,不肯带女子一起回去,一走了之。这负心汉也许是情场老手,这次的玩弄感情中恰好碰到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正是被这位负心汉抛弃后发出悲吼的女子,让我们有幸见识到又一个负心汉的无情。在那个时候,也许那位负心汉也听到了这愤怒的歌声,但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嘴角最多会弯起一个不屑的弧度,继而寻找下一个猎物去了。
(三)军队百生相
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一类,同时也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类别之一。在烽火连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时候,由军队中的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士卒唱出来的歌与爱情诗、农事诗相比,是另一种味道。里面所描写的男性形象也“别有洞天”,令古代男性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下层士卒,即使已经凯旋回乡,但他仍然感到悲哀。他“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因为战争,因为他是平民,所以他被迫“靡室靡家”,他“岂敢定居”。“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他却只能“
《出车》的抒情者是跟随南仲出征的一般将士。他虽知“王事多艰”,战况险峻,但他也只能“忧心悄悄,仆夫况瘁。”奉上司之命“城彼朔方“。既忧虑王事多难,又担心个人的前途,为个人的遭遇而愁苦,这位将士的心悲喜交加,充满了矛盾。这个将士,体现的是周朝一般将士的形象——面对战事的无可奈何,面对自己人生的无所适从。
《常武》中的抒情者是周天子宣王。以命将王师,到战争开始,再到胜利而归。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和欢乐。因为抒情者不同,因为所营造的气氛、表达的感情也与《采薇》、《出车》中的大相径庭。的确,战争对于王侯来说,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雄伟抱负。这个最高统治者,代表的上层皇族男性形象,极有气势,无所畏惧,不用害怕与担心自身前途与家庭境况,拥有人人羡慕的潇洒。
二.《诗经》中男性形象所蕴含的周代社会对男性的评价标准
《诗经》中对男性形象的正面描写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子衿》、《静女》、《风雨》、《绿衣》等诗中略略窥得,古代女子喜欢的是有“青青子衿”的书生,是有着令人“云胡不夷”的可靠男子,是“心之忧矣,曷维其实”的深情专一好男人。而“二三其德”、“比予于毒”、“不我过”的负心人,在周代或是现代,都是被广大妇女所唾弃的。而男子参战,则是匹夫之责,既是男人要因为战争而长期离家、家散或根本没有家。从《诗经》中我们可以得之,古代对男子品行的要求不高,总管是抛妻弃子,也只能最多由弃妇们幽幽唱几首表示哀怨的恨歌,别无他法,这是受到了周代社会制度的限制。
三.《诗经》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屡次出现的负心汉的形象,为后世文学创造提供了较现实生活中更具形象化的创作楷本。同时,也令这种痛恶人心的形象更令人所鄙夷,达到了“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② 。也为后世女性挑选伴侣达到一个反面教材的作用。
另一方面,《诗经》中所塑造的较为积极的男性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英明神武、戎马天下的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宸妃。这一世英雄,心中有一个美丽柔情的角落,在面对宸妃的时候,缓缓地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与在千百年前的那位痴心求爱的男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关雎宫”便是这样一段历史。与《关雎》中痴心男子产生共鸣的还有《牡丹亭》中的深闺大小姐杜丽娘,她在读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后,忽然对爱情产生了一个初印象,对思念心上人的滋味有一个初具模型的感觉,也从此开始了与柳梦梅的一段旷世恋情。
①《最美不过诗经》李颜垒
②《文学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王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