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邱宁
文章刊登:(教育发展研究
2001.5 )
关键词: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 层次与过程 掌握要素
面对社会风气引导与公民道德教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怎么强调都有必要的今天,晒晒十年前发表的论文,加以咀嚼与反思,作为学问之深化,有“温故又知新”之感,作为现实之转化,有任务艰巨之感,作为理想之坚守,有其修远兮之感。
忽视情感教育,就不能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忽视情感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将各种内外信息构建为内化了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情感教育,德治的实施就有架空的可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成员的道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加以强调的治国方略,其中德治的前提就是要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体系,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在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具体落实过程中,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作和学会关心的个性品德,而这种创新人才的自主性素质的培养单凭逻辑—认知与唯理性教育是不完善的,以过去长期习惯于靠灌输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是不能奏效的。因此,进一步认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不断予以探索运用,全面了解道德情感的特征,切实掌握情感教育的真谛与要素,对于我们探寻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功效,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基本特点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情感的基本心理形式虽仍是情感,但已是受道德理性内控的感情。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理性前提,接受道德认识的导向和控制,使主体情感活动保持方向性、有序性和可控性。这是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最大不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必然结果,并对道德认识起着强化、激励求真的作用,同时又是道德意志的整体纽带,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将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信念连接起来的中介和桥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人类情感,它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内容,乃是理性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情感;它是道德现象在个体意识中的基础,乃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重要条件。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伦理要求和人们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是促使人们为坚持道德原则、磨练道德意志而付出努力的精神力量。
二、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情感与认知不同,学生涉及某种事物,其认知程度容易了解与区别,而情感较之复杂得多,许多在认知活动中行之有效的证明、验算、逻辑推理等方法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却不易奏效。“系统的教育理论,是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出现的,它的文化背景是西方近代工业与科学的发展,以及受其影响的认知性思维方式,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的绝路”。[1]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主要在于情感的渗透和激励。人们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的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是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道德认识等常规做法以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参与。情感与理想紧密相连,没有激情,理想也不复存在;道德情感是人们的心理对某种行为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及厌恶的表露,也是在行为后的道德评价中产生的道德满足感或羞愧感等表露。它是一种有力推动人们从事社会实践、评判诸事是非曲直的生活态度。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他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2]
缺乏情感的管理是机械的,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有些学生之所以对道德要求说得头头是道,而在道德行为上却严重脱节,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激发,从而没有把有关的道德认识作为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毫不客气地说,今天,正是由于情感因素在德育教育诸环节中的流失,才从一个层面上导致了学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厌学情绪和教育质量的滑坡。这种德育实施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而忽视情感教育,就不能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忽视情感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将各种内外信息构建为内化了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情感教育,德治的实施就有架空的可能。
三、形成道德情感的层次与过程探析
作为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不同于人的自然情感,它是一种特定的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人们在客观现实中从道德直观感受向道德情感理性逐步深化并实现知情合一的动态过程,从低到高一般有以下四种水平层次:
1.接受。接受是指学生对教学中或现实中某种情境的感知刺激而予以配合及投入的反应,它是在感知某事物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引起注意、引起兴趣的一种外在行为,这种正常人所具有的生理性体验仅是一种直觉性的初级情感,是开展道德情感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接受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理性前提。从水平层次上来说,这种初级情感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来说往往是不明确的。
2.移情。移情是学生个体位于他人的立场和关系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引发自己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意通性体验。
从道德情感上来说,这是一种由具体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也是正常开展道德情感教育的关键。“道德发展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它们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阿尔伯格称之为
‘角色承担机会’。角色承担又叫社会观点采择或社会认知,它指个体在他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想到他人的态度,意识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3]
道德的本意是要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兼顾他人利益。只有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他人的欲望与情感,才能自觉地意识到该怎样正确对待他人,既所谓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3.确信。确信是指学生在接受与移情的基础上,对某一感知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后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认可的一种情感体验。这个水平层次的特点是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正在趋于成熟与稳定,在感知上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外部表象转入内心思考,从而达到理性判断与分析的层次。从道德情感上来说,这个层次已能对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信念加以联系,并对道德认知进行筛选加工后加以肯定与强化。
4.内化。内化是指学生在确信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价值观、信念、社会道德规范予以理性处理,提升到一个完整人生观系统的层次,自觉地将个人内心道德活动的认知、动机、目的等转化为与道德规范、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情感体验,它有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在现实社会中予以承担定向系统的角色,并以此来指导自身行为。这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完美结合,也是开展情感教育所要达到的功效。这种已清晰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的高级情感,具有较大的伦理性、概括性和稳定性。(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