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对于山东煎饼的回忆
(2025-04-14 21:09:22)分类: 闲说山东 |
两则对于山东煎饼的回忆
前些年我写了一篇《从山东大煎饼说起》,这是一篇从煎字说起的“说文解字”式的文章。但是,由于是从煎饼说起的,所以不免先说了一些我自己遇到的山东大煎饼的故事(这种煎饼可不是现在许多城市里的早点“煎饼果子”)。文章发出来之后,引起了不少人对煎饼的回忆。其中有两个人的回忆令人心酸,他们都是我曾经的学生,分别把他们的简短回忆在微信上传给了我。当时我怕微信过时了不好找,就把它们拷贝在“便笺”上了。今日翻看“便笺”,觉得他们的回忆,很是感人。
我在70年代初,曾经在抚顺的一个煤矿中学里教书,这个学生是53年前在这个学校毕业的。他在同学的聊天群里写道:
“老师: 看了您的从山东大煎饼说起一文,深有感触,记忆“忧心”。小学时,下乡知青的哥哥在农村得了伤寒很重,回抚住院治疗,为了付医院医疗费,苦命母親做起摊煎饼挣手工费,而我只比石磨高点就推起磨来,眼睁睁看别的小朋友在玩要自己又能去玩,而磨推起来就得1一2小时,当时年龄小,不敢抗命,大概一推就是2年的时间。更苦是爸爸妈妈,说起来心酸酸。等经济条件好了,他们双双都不在了,去了天堂。生死规律抗拒不了,望群里朋友有生之年好好尽孝。老师的这篇文章沟起了我的回忆,我们也老了,珍惜幸福生活吧!”
当时抚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玉米,每个月的面粉印象中大概只有每人3斤,因而大多数人只能主要吃窝头,相对来说,玉米面煎饼还是比窝头略好吃一点,至少换一个品种有些新鲜感。所以这位同学的母亲就做煎饼“挣加工费”(还不是自己能够去卖而挣钱的,那时候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很辛苦而挣钱很少的事情。好好的大孩子,不能读书深造,也不能帮助家里挣钱养家,只能“上山下乡”,得病后使家里更加贫困。而让未成年的小学生推磨,做家长的也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时代使然。
另外一段回忆是我90年代的一位研究生写的,她说:
“说起煎饼,满眼是泪呀!吃的够够够够的了,尤其那地瓜面做成的大面团,在鏊子上滚一遍就做成一个煎饼(因水分少,熟的快),我们叫它滚煎饼,满嘴的生地瓜干味,关键是一烙就够吃三四天的,想想都愁”。
她是一位沂蒙山区的学生,那时候农村的情况更不是城市能比的。地瓜面又不是玉米面能比得,比玉米面又要差一个等级。现在的人可能会想,地瓜不是很好吃的吗?甜甜的。地瓜煮熟了,少吃一点,是很好吃。煮熟了的地瓜再晒成干,也很好吃。但是,那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燃料和设备让人煮熟、烘干,都是生地瓜就切片晒干,再粉碎成面。这种地瓜面食物有些苦味和“地瓜膏药味”(吴方言“药性山芋味道”),实在不好吃。吃下去还强烈刺激胃酸分泌,使人吐酸水。
这个学生很能吃苦,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做四个家教,不但自己养活自己,甚至还资助家里,后来成了她们那里的第一个博士。做了副教授后,暑假偶尔回家还帮她父亲整夜的看水浇地。在她的带动下,她的两个妹妹也都考上大学,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他的父母亲,都是最普通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