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子和燕国(上)

(2023-10-26 20:29:08)
分类: 谈天说地

燕子和燕国(上)

燕,人们往往称为燕子、小燕子,是人们很喜欢的一种鸟。燕子也对人类很亲近,可以在我们的房檐下筑窝、生子养育。人们与燕子亲密相处,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进飞出,听到燕子的呢呢喃喃,常常把燕字作为友情和爱情的象征。人们用“燕侣”来称呼爱情中的一对,“燕好”表示夫妻恩爱,把“莺歌燕舞”表示社会的太平欢乐。

不过,我们都会感觉到,最近一些年,城市附近的燕子越来越少了。我想,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两个:

第一,城市及附近的飞虫越来越少。过去夏天的时候,马路边上路灯底下总有一大团密密麻麻的小飞虫,现在好像少得多了。燕子是靠吃飞虫过日子的,我们没有看到过燕子像麻雀或喜鹊那样在地上或树上叨虫子。飞虫少了,燕子的食物缺乏,因而不飞到我们的城市里来了。这恐怕是见不到燕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即使燕子有食物,有飞虫吃,它们在城市里也找不到可以建窝的地方了。我们现在的房子都是水泥建筑,不是如过去那样的砖木建筑。房子没有了过去那样的暴露在外的横梁,即使有,水泥横梁与上层构建之间也没有任何可以建窝的空隙。

在城市附近,燕子没有了吃的,没有了住处,人们难以见到燕子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们在媒体上,还是常常看到“燕”字。把北京、天津围在中间的河北人,常常称他们那里为燕赵大地。他们那里还有一份以“燕赵”为名的报纸。在北京,以“燕京”为名的商标也不少。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小说和评书中的那位大名鼎鼎的“燕人张翼德”。不过,那“燕字”就与燕子没有关系了,燕在这里读音为阴平声,yan1,是河北北部的旧称之一,过去北京也是那里的一部分。它们北边的山脉也就是著名的燕山山脉。

河北特别是河北北部之所以称燕,当然跟周代的燕国有关。

中原附近地名的来源,大多数与周代的诸侯国有关。周武王战胜了商纣王,占领了中原各地,就把子弟、亲戚、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据说,武王边上有两位最得力的亲人和助手,一位是他的弟弟周公旦,另一位是他的本家召公奭(音是,shì)。《史记》记载,在宣告胜利的仪式上,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武王灭纣之后,就把召公奭封到了如今北京附近的燕国。

周的国都和政治中心在中原最西部的镐京,周公旦和姜太公封到了最东部的齐鲁,召公奭封到了最北部的燕国。周初统治者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小的燕国,在今河南延津附近,史称南燕国。代学者孔颖达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鯈。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为了区分,召公奭所建燕国往往称北燕,大多数情况下单独称燕国系指召公的燕国。

不过,在交通和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周初,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还是最重要的,与周公旦一样,召公奭也没有到自己边远的封地上去,而让他的儿子克到燕国去管理。他自己作为“三公”留在了统治中心,而且负责管理“陕”以西的地域。《史记·燕召公世家》说:“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虽然实际去燕国的是召公的儿子克,人们还是把召公奭作为燕国的第一代君主。据说,召公奭把“陕以西”治理得很好。他曾经在一棵棠树下面办公,于是,人们在他逝世之后,仍然把这棵树保护起来,以作纪念。《诗经》有《甘棠》一诗,歌颂召公。南朝梁代的《千字文》中有“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的句子,这样,后来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便从小就记住了这位燕国的开国君主,而“甘棠”一词也成为官员勤政廉洁的象征。

从以甘棠著称的第一代君主,到建黄金臺招贤从而在战国七雄中大显威风的燕昭王,直到最后让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去“刺秦王”的燕王喜的覆灭,燕国的存在,达到了八百年左右。

自从秦统一中国,燕国这样的基本独立的诸侯国是没有了,但是,那块地方也就被后世的中国人称为了燕。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多个割据在那里的政权都把自己的国号定为燕。例如,东晋时期(公元500年前后)鲜卑民族的慕容氏就先后在华北地区建立了好几个“燕国”政权,历史上分别称为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汉人冯跋所建国亦名燕,史称北燕

历朝历代都还有很多位皇帝的子弟被封为燕王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的他,起兵反对他的侄子建文帝,夺取了帝位,成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人们或许会问,当初封召公奭到北地,为什么把诸侯国的国号定为燕呢?它与燕子有什么关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