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的传统文化(下)

(2023-04-03 20:35:16)
分类: 谈天说地

车的传统文化(下)

车轴插进轮毂中,为了不使车轮在行进的过程中掉出来,就在车轴两端钻孔安上销子,这个销子称为辖。《淮南子》说:“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

辖引申为被卡住,制辖。如《续玄怪录》中说一只老虎把头伸进了窗户框里,“陷头于中,为左右所辖,进退不得”。

辖又引申为管辖,管理。例如,如今的行政管辖范围,直辖市,省辖县等等。

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称为轨。所谓“车同轨”,就是国家规定车的轨间距。古代的路大都是土路,车走后,两个轮子在土中压出的痕迹称辙。后车压着前车的辙而行,就比较平稳而安全。前些年草原上的路,都还是这样由一辆辆车压出来的。

显然,辙间距与车轨间距相关。如果各种车的轨间距不同,相差太大,车辙也将是乱七八糟,路就不平了。车同轨,辙也就相似,由辙形成的路就平坦。

现代意义上的轨道、铁轨等词汇,离开古代意义上的轨并不很远。

压在车轮上面的是车厢,称为舆。对于大车,车厢底部的两根“梁”,也往往就是延长到前面去的两根直木,称辕。拉车的一头牛就处在两根辕中间。

古代君王出行或军队扎营,用车环围以作防范,出入处以两车相向竖立作门,而辕则高耸,称辕门。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吕奉先辕门射戟”。戏曲中有《辕门斩子》。辕门往往引申为各官衙的大门。

由于需要把辕架在马或牛背上,辕的前端要固定上横木,称衡。

《论语》中,孔子强调要时刻不忘“言忠信,行笃敬”,他说要“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站立时似乎看到“忠信笃敬”这些字就在你前面,乘车时就像看见这些字靠在车衡上)”。

放在牲牛背上的曲木称轭。轭与衡功能相同,只是形状不同。衡直而长,轭短而曲。两头牛在一起拉车就说它们共轭。

在现代各学科中,往往把英语conjugate翻译成共轭,那是“相对应的一对”的意思。各学科中的共轭量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都是相对应的一对。

古代大多数马车都要求乘员是站着的,称立车。这也容易理解,路不平,又是木头轮子,古车又没有现在这样的减震装置,马跑得快,就非常颠簸。如果像古人那样正襟危坐,两个膝盖恐怕几下子就颠碎了。即使像现在这样的姿势坐着,也很难受。乘过拖拉机拉的拖车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只有站着,扶着拖车前面的车帮架子,还略微好受一点。所以,古代的马车,乘的人大都是站着。

车厢前面有横木可以让人凭依扶手,称为式,也写作轼。在车厢两旁有可以凭依的木板,称輢。在輢的上方更高一点还有可以扶手的木条,称较。“较”高而“轼”低。

通常情况下,人站在车上靠着輢扶着较,如果遇到需要致敬的情况,就要去扶前面的轼,由于轼低矮,人就必须俯下身子,这种致敬的仪式称为式。《论语》说孔子“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遇到穿丧服的人和背负国家图籍的人都要致式礼)。

较常常被通作校,作校对之校。校对当然是把两个版本作对比,所以,较字后来的意思就是比,称比较。

由于车厢的前面和侧面都围着,人们从车厢的后面登车。

《论语·乡党》说孔子乘车的动作礼仪:“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绥是借以登车的绳索。这是一个会意字,“糸”表示与丝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孔子上车时,一定站正了,拉住供登车的带子上去。在车中不向车内东看西看,不突然大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这样做,都是不干扰驾车者。

舆是车厢,如果道路不好,走车艰难,那就不如让人抬着,这就是所谓肩舆。肩舆也称轿子。轿字的本义也是一种小车子。后来就专指人抬的肩舆了。

舆由车厢引申为车,舆人就是造车的人。《周礼·考工记》有舆人一职,其职责是造车。当然这些人的身份低鄙。

舆夫就是轿夫。从做官的角度看,舆隶、舆皂等都是贱役。皂、舆、隶等都是从事杂役的人。

毕竟做官的人是少数,从事贱役的人是大多数。所以舆有众的意思。舆望就是在众人中的声望;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