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分”与“分数”(2)
(2022-09-25 20:30:14)分类: 教育 |
杂说“分”与“分数”(2)
用分数来表示成绩,是近代西方的教育制度传来以后的事情。
我小时候学校给出的成绩,分成两种,一种是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成绩是百分制的。另一种不用数字,期末的成绩报告单上将各科成绩折合成“超、上、中、可、劣”五等(后来改优、良、中、可、劣),劣为不及格。后来学习苏联,改用5、4、3、2、1,五级分制,2分为不及格,好像没有给1分的。
从中学到大学都是五级分制,不过老师在考试或测验时常常加“下标”,+或-。这样,从5+(极少)到3-,加上2,成了十级分制。不过正式登记的分数还是五级分制。
从80年代开始,各个学校都时兴百分制了。有的学校考试成绩甚至加上了小数点,几乎成了千分制。
我是不赞成百分制而主张五级分制的。按照考试试题一道道得分加起来,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精确地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本来是一件“模糊”的事情。不可能搞得很精确,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马马虎虎分成几等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对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来说,死扣一分两分的得失实在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今像高考或考研那样把考生严格按考分排队,相差几分的上下,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并没有什么实际上意义。这样的做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发达,教育资源缺乏、“粥少僧多”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和防止走后门以及少数特权人物可以利用权利寻租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如今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得到好的分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们的高中都不惜浪费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所谓复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三年的课程,如果细细地教、认真地学,与压缩到两年粗枝大叶地教、一年狠狠地刷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收获,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高,对于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刻程度,能够得到一辈子的受用,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为了中考和高考能够得到好的分数,学生起早贪黑,损坏了身体,放弃或失去了许多课外兴趣的学习,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成了书本的“复印件”,做题的快手,而不会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道路。
为了得到高分,考上研究生,许多学生不认真学习不考的课程,许多高校也对这些课程稀里糊涂地教。学生一心刷题,即使考上了研究生也没有做研究的能力。
在中学和大学里,与那些一心刷题的学生不同,考分后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失去了教导这些“后进生”的信心,任他们不断后进,甚至堕落。
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教育的唯分数论有关。
教育本来是使得每一个学生都不断进步的过程。人的各种天赋、能力并不相同,某一个领域中的愚笨者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天才。无论天资如何,只要努力了,每一个人都在进步、都得到提高,这就是好的教育。现在却不是这样,我们的教师,不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各自水平的提高,而是弄得学生像体育比赛一样,只管成绩的比较,把成绩差的学生淘汰出局。这是违反教育的本义的。而这样的理念,反而如今被许多人当做理所当然。这是很可悲的。
现在,按照高考分数来作为上什么大学的唯一标准,已经从破除特权追求平等的好办法,变成为造成中小学不顾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做题得高分的指挥棒,成了妨碍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但是,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废除高考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上海等地进行的高校招生办法的“两依据、一参考”(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发挥各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中的考察作用,是一个好的开端。
更重要的方面,要认真办好职业教育。首先应当办好若干所高水平的职业大学。要让学生考入这些高水平职业大学成为像考入北京的那两所顶尖大学一样令人羡慕。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造现在的职业大学、职业学院,使得学生上高等职业学校与上普通高校一样光彩,一样有出路。而不只是被淘汰的差生才上职业学校。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搞好了职业教育,也提高了普通高校的水平,高考才不会像现在这样引起“内卷”。整个教育也才不会这样唯分数是重,或者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从片面追求高分数的怪圈里解放出来。
相反,如果我们继续只是盲目地拔高北京那两所学校和其他所谓一流高校的地位,而不重视普通高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招生时又片面讲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分数细化再细化,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那只会把教育在少数人会做题,大多数人不读书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分数,不应当把人分出高低贵贱,而应当把人分散到最合适的道路上分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