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薯类植物的块茎与块根有什么营养,它们为什么储存营养

(2020-12-22 07:19: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学生活

薯类植物的块茎与块根有什么营养,它们为什么储存营养


上一篇介绍了番薯、马铃薯等若干薯类名称的来历。

我们现在常常作为食物的薯类,除了上面所说的番薯(旋花科番薯属)、马铃薯(茄科茄属)、山药(薯蕷科薯蕷属)和芋头(天南星科芋属)外,还有许多。例如木薯(大戟科木薯属)、凉薯(豆科豆薯属)、慈菇(泽泻科慈姑属)、荸荠(莎草科荸荠属)、菊芋(即洋姜,菊科向日葵属)等。另外,藕作为水生植物莲(莲科莲属)的地下茎,也可与薯类作为同一类看待。

这些食物的成分都相似,都以淀粉为主要成分,所以都可以作为粮食或粮食的代用品。

下面列出这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需要说明的是,在营养学家那里,所谓碳水化合物就是指单糖、可降解的低聚糖和淀粉,也就是能够在人体水解为葡萄糖等从而可作为能量来源的多糖,并不包括不能作为能量来源的那些多糖如纤维素等。而对于化学家来说,纤维素也是“碳水化合物”。

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有的营养成分,单位是克:

山药:蛋白质1.9脂肪0.2碳水化合物11.6 膳食纤维 0.8(能量56千卡)

藕:蛋白质1.9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15.2 膳食纤维 1.2(能量70千卡)

凉薯:蛋白质0.9  脂肪0.1 碳水化合物12.6  膳食纤维0.8(能量55千卡)

番薯:蛋白质1.1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23.1  膳食纤维1.6(能量99千卡)

马铃薯:蛋白质2.0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16.5 膳食纤维 0.7(能量76千卡)

慈菇:蛋白质4.6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18.5 膳食纤维 1.4 能量94千卡)

荸荠:蛋白质1.2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13.2 膳食纤维1.1(能量59千卡)

木薯:蛋白质2.1 脂肪 0.3 碳水化合物26.2 膳食纤维 1.3(能量116千卡)

芋艿:蛋白质2.2  脂肪 0.2  碳水化合物17.1 膳食纤维 1.0(能量79千卡)

菊芋:蛋白质2.4 脂肪 0 碳水化合物11.5 膳食纤维 4.3 (能量56千卡)

剩下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水,其他的营养素,总和不超过1克。同种食物不同品种、相同品种不同产地,甚至不同个体之间,营养成分也会有差别。

魔芋是一个例外,在一些魔芋品种中,绝大部分多糖不是淀粉,而是不能作为能量被人们消化吸收的葡萄甘露聚糖(葡甘聚糖),所以其能量极低,而葡甘聚糖作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很好的减肥用品。需要指出,这里所说的不能水解作为能量使用,是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的,因为体内我们没有可以水解葡甘聚糖的酶。对于魔芋自己当然不是如此,在魔芋发芽生长时,它还是会水解而作为能量来源而起作用的。

上面列出的可以作为粮食或粮食代用品的十种薯类(或者可以称为类薯类)食物,分属十个不同的科,但是,它们的营养成分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以碳水化合物(淀粉)为主,有少量的蛋白质、极少量的脂肪,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现在所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大米、小麦粉等,它们都来自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一般都富含淀粉(水稻、小麦等)或者脂肪(芝麻、核桃等),这些淀粉或者脂肪都是为它们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提供能量的。

与之相类似,薯类作物的块茎或块根中也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也是为薯类下一个生长周期的发芽成长提供能量的。不过,种子的发芽是植物有性繁殖得结果,而块茎或块根的发芽是植物无性繁殖的过程。虽然两者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差别,但是要繁殖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都是植物的基因要持续表达的结果。它们都是为了繁殖而集聚能量。

植物的发芽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把无序的分子组建也就是排列成有序的结构。从无序到有序的排列当然是需要大量能量的。虽然不同种类(科、属)的植物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很多结构上仍然是相似的。构建它们所需要的化学反应也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他们所消耗的能量来源都是淀粉或脂肪就不是意外的事情了。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虽然这些薯类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但是它们所具有的营养成分都高度相似。

我们人类就是利用了植物的这个本领。本来植物是为自己的繁殖而集聚起来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但是最后被人类利用来作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营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大家食物多样,平衡膳食。它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薯类50-100g。我看这是一个好的建议,对于我们的健康是有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