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斤”(2)分析与斧子有什么关系
(2020-09-10 06:54:41)分类: 汉语言与吴方言 |
杂说“斤”(2)分析与斧子有什么关系
斤是斧子,说几个斤字旁的字。
析是现在用得很多的一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木,从斤,表示用斧子劈开木头。因此,析的本义就是劈,劈木头。《说文解字》:“析,破木也”。《诗经·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没有斧子,当然无法砍柴。
把木头劈开,称为分析。引申为现代意义上的分析,也就是分开来、拆开来仔细辨认、观察研究。其实古人就这样引申了,《庄子·天下》篇中这样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用的“分析”意义差不多?
斩,用斧子砍断,特别是指把人砍断,也就是杀人,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尔雅·释诂》说:“斩,杀也”。《释名》说:“斫头曰斩,斩腰曰腰斩”。我们看古典小说,里面动不动就推出斩首,实在残酷得很。有人认为,斩这个刑罚本来就与“车裂”(用牛马拉的车把人撕裂的酷刑)有关,所以斩字从车。
斩后来也用来说把别的东西截断。我们现在还经常用披荆斩棘、斩钉截铁这些成语。烹饪的书上也常常说,“把排骨斩成小段”。
斩也可以用于对抽象的事物的截断,或者抽象事物的断裂。《孟子·离娄》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泽”是恩泽,在这里指君主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断了,无法延续了。后人常常用这句话来告诫人们,不能靠在祖先创下的功德上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古代的服丧等级中,最重的等级称斩衰(在此处音cui1)。服丧者要穿粗麻布所制的丧服(这就是衰),不缝边,就用刀剪断(这就是斩)。根据礼制的规定,儿子对父亲服丧,就是穿三年这样的丧服,称为斩衰三年(当然还有其他的内容)。孔子的学生宰我对此不大满意,孔子说宰我不仁。
斮,读音也是zhuo2。《说文解字》:“斮,斩也”。斮字的用法与斫相似,但是用得很少。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济南发生了有名的“鞌之战”,齐顷公轻敌被战败,只因为逄丑父(逄,音pang2)李代桃僵,假扮成齐顷公的模样,齐顷公才得以脱逃。而逄丑父则被抓。《公羊传》这样记载:“(晋军的主帅)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曰:‘法斮。’于是斮逄丑父。”(《左传》记载略有不同,逄丑父被赦免) 逄丑父被认为是“忠君”的典型,如今在济南华不注山下“华阳宫”内还有祭祀他的“忠祠”。
断字的斤旁容易理解,用斧子砍断。断是简化字,繁体字是斷。斷的左边是,是繼(现在简化为继)的古文,是把丝接上的意思,引申为接续。加上右边的斤,整个字的意思是砍断了。其实,篆字斷的左边就是把“”左右翻个儿,也就是把左边的一竖移到右边,这个字是古文的“绝”,再加上右边的斤,因此就是斷的意思,后来在篆字变隶书的时候,就写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