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俸“粟六万”,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郑先生写了一篇《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借孔子在鲁国不受重视跑到卫国的故事,说了人才流动的事情。他分别引用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 ——《论语•公治长》
孔子遂适卫,……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孔子就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您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说:“小米六万。”卫国也给孔子小米六万。) ——《史记•孔子世家》
我对此评论道:“卫国为什么那么慷慨?还是有钱,富庶。(《论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古代人多就是富庶的象征。
人才流动,这是一个重要条件。”
古代没有俸字,只写成奉。奉粟六万,就是俸禄有小米六万。
为此,郑先生与我讨论,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奉粟六万,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这里的六万没有度量单位。不知道六万小米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好像就无从讨论起了。
不过,我想起来《论语·雍也》中也有一处类似的说法,也是没有度量单位的。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就是子思,是孔子的学生。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粟九百”,子思嫌太多。孔子说,别推辞,多了的话你可给你的“邻里乡党”。
对于“粟九百”到底是多少,杨伯峻先生注解说:“习惯上常把最通用的度量衡单位省略不说,古今大致相同。不过这一省略可把我们迷糊了。”
单独看一段,确实都看不出多少,容易迷糊。不过,把两段放在一起看,倒似乎可以看一下相对的大小多少。
假定司马迁引用的古代文献与论语在差不多的时代。我们就可以把《论语》中的这段话与这里一起看。
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九百,子思嫌多。看来也确实多,孔子对他特别照顾,还说花不了可以给“邻里乡党”,可见当时一般管家的薪水不到九百这个水平。我们不妨假定是少的六百、多的九百吧。
孔子自己的俸禄竟达六万,因而是一般管家工资的七十到一百倍之多。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管家的薪俸是多少?这又是一个麻烦事。我们难以确定一个人的薪俸,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估计出薪俸的下限,什么是薪俸的下限呢?那就是薪俸应当能够满足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就是能够养活他的一家老小。如果人的工资不能养活他的家庭,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无法维持下去。拿今天来说,国家要制定劳动力的最低工资标准,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存在的重要措施。
我们不妨假设今天能够维持生存的最低生活标准是每户每年一万元。现在的一家人(假定平均四口人,这也是社会长期稳定存在的条件)每年没有一万元的收入就恐怕难以活下去了。一般人的收入,总是会远远高于这个水平,我想算得少一点,就算二万元吧。今天,所有的生活费都计算在内,每人每月四百元,四个人一千六百元,一年差不多二万元,应当是很苦的生活了。
能够做到贵族家的管家,应当比一般人的收入更多。他的地位总是需要与经济收入相关。假定管家的年收入是三、四万元,我想这个估计也是能够被接受的较低数字。
定下来了管家的薪水,也就能够估计出孔子的薪俸了。上面已经说过,孔子的薪俸大概是一般管家的七十到一百倍。那么,孔子的年薪(奉粟六万),在今天看来,就差不多相当于几百万元这个水平了。虽然具体的数量还无法肯定,但是百万这个数量级好像是错不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