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诗词大会都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它凭的是什么呢

天朝诗词大会都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它凭的是什么呢
谜谜浅浪
《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尤其喜欢考关于“春”“月”的诗词。每一期,都不停的有关于“春”“月”的句子,跳入大家的眼中。
飞花令环节,很多时候,就是以它们为主题字。选手你来我往,说尽天下的好春好月,也让《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披上了迤逦浪漫的色彩!
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古代的那些文人雅士们,写了太多的“春”“月”名篇吧!他们把这“春”“月”都写得太美了,让我们看诗词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忽略不了它们。
然而有这样一首“春”“月”诗,写于初唐,被宋人记载,直到明朝的时候才被品评,并引起关注,接着开始大放异彩,无数的大师级文豪们都毫不吝啬溢美之辞,都说它是“孤篇盖全唐”!
虽然向来文无第一,但是只要读过这首诗的,都喜欢到无以复加,甚至对它更是顶礼膜拜。
它真的是那么的牛气,绝对配得上如此霸气的评论!
对,估计各位都猜到了,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因为这首诗,有36句太长,我们就分开来,八句八句的看下去!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首诗,它在形式上是沿用陈隋乐府的旧体,《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
张若虚所在的时代是初唐,《全唐诗》里记载,他生平只留下了两首诗,还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一开头,用“连海平”,“共潮生”,“千万里”,“ 何处无月明”等词句,描绘一幅非常开阔宏大的江边月夜图。
开头四句是全景描写。马上下面开始进入局部,开始写江的流动,是“宛转绕芳甸”,开始写月光下花的晶莹洁白,然后又开始写空中是“流霜不觉飞”,开始写江天一色的“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些词句非常的富有生活气息,非常的清丽,似乎又是信手拈来的,不似唐朝之前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
开头这八句,都是描写江边月夜景色的句子,我们读到这里,已经感受到了月夜皎洁,和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的阔大,让人也开始心驰神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八句说的是,在这样一个江天一色的皎洁的月夜,我们作为一个人,仰首看到空中的“皎皎孤月”,开始冥想了。
究竟是谁第一个在江畔看到了这样的月?这月又是究竟在哪一年照见了这江畔看月的人?
下面四句,“人生代代”,“江月年年”又是这个命题的延伸和升华,非常的有哲理意味。
这样的宏大命题,不但是困扰着初唐的张若虚,其实还困扰着我们如今的人呢。
他抛出这样的命题,正是别的唐诗里没有的。这也正是后人说的宇宙意识!
千年前,我们的国人就有宇宙意识,这是多么的牛啊!
这八句抛出了宇宙意识,但是又写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这是又引入了人生命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一段只能十二句放在一起来说了,因为承上面那个宏大的命题,他用“白云一片去悠悠”引出“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写人生的离愁别绪,开始写游子,开始写思妇。
但是紧接着又用“谁家”,又用“何处”,来说明离别的不止一人,相思的不是一个,这种离愁相思是一种普遍人生现象,是宏大的人生命题。
接着下面八句,开始描写细节,描写局部。让我们看到了楼上的“月徘徊”,看到了离人的“妆镜台”,看到了相思之情的“卷不去”“拂还来”,真是格外的绵长纠缠。
接着诗里又说,我们这样的共同的望着月亮,却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真的让人很落寞啊,真希望能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
但是诗人又知道,这不过是希望罢了。接下来说出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也不过是激起阵阵波纹,它们带不去我给你的只言片语。
人生终归有太多的遗憾和无能为力,这样的人生命题真的和深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这八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思念之情。
昨夜我已经梦见了落花,春天又过了大半,离人还是没有回来。
江水东流,流去的不仅是美丽的春天,流去的也是我们人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斜月沉沉”和“潇湘无限路”更加的衬托出离人的凄苦落寞之情。
最后两句,尤其是“落月摇情满江树”,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都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蒋勋老师在讲唐诗的时候,曾说这最后一段,有种盛大的交响乐奏出来的感觉。
感觉还真的是这样,仿佛这满江的树木花草,都在共同迎合作者的这种宏大的人生离愁相思之情,产生了巨大的回响,一起激荡,震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整首诗,即宏大广阔,又细致入微,即有宇宙拷问,又有人生的离愁相思,但这一切都紧扣“春”“江”“花”“月”四字,深深浅浅,欢悦跳动,把情景交融写到至美之境。
尤其是“月”,更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也让诗人的诗情随着月轮的升升落落而起起伏伏。
这首诗的结构也美。韵脚的转换,让人感觉错落有致,平仄的交互,一咏三叹,让人的情绪也跟着变幻无穷。这些变化,又是前后呼应,看似反复,实际上是层层递进,也让诗也有了种音乐节奏的美好。
还有这首诗出现的时间,张若虚生活那个阶段就是初唐到盛唐过渡的时期,也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说张若虚在那时,已经已经嗅出了盛唐气象,用它的这次江畔感受,来抒发出内心的那种对时代的激动!
所以综上所述,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不过分的,朋友们怎么看呢?
哎!想想我这时候,其实也嗅出了盛世大中华气象呢,但是我在皎洁的月夜,站在洛河畔了无数次,怎么脑子就像生了锈一样呢?
看来还得继续多研究研究这《中国诗词大会》,多读读诗吧!
中国诗词大会:他17岁写的七绝,简单质朴,但感动着千年后的你我
中国诗词大会:病困一生,让他有深邃生命视角,写出厚重大唐名篇
中国诗词大会:帝王诗多嘚瑟,独唐太宗这首,格局高远,教化古今
中国诗词大会:才女错答令人惊愕,却引出千古名句,道尽别样人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如懿传》,看诗词巨浪,已卷起千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