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8-05-27 16:47:55)
标签:
教育 |
一、单元主题分析
二、教学重点
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观察插画,联系生活,体会心情,读好对话。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 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 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五、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字卡
七、教学活动:
活动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一)谜语导入,引入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
学生猜: 橡皮 铅笔
学生回答: 文具 学生回答: 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
|
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
1.检查预习。
(1)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预设: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找”字。提手旁加一个“戈”就念”找”。
生2: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
学生按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内容;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如有发音不到位的,及时帮同桌纠正;
学生跟着小老师读;
学生巩固本课的生字
|
本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
三:写字指导 |
1.教师课件出示“文”“找”“办” 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找:右边的“戈”字, 第一笔横向右上倾斜,第二笔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范写,之后进行描红、仿写;(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取长补短; |
抓住写字的指导重点,有的放矢,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
四、课堂小结 |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妈妈和贝贝之间发生的事。贝贝总丢文具,妈妈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贝贝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我们还学会了很多种识字方法。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我们怎么样能都把它们送回家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