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012-08-11 07:59:09)
标签:
邹城文管编导传媒济宁摄像摄影数媒散文鉴赏教育 |
分类: 编导咨询 |
一,悟题
即欣赏一下散文的题目,有没有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相当多的散文家很讲究散文题目之拟制,题目中隐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打开作者情思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读者细心的悟题,会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于是便能很好的进一步探索鉴赏文章的内容。
《秋天的况味》——味道
二,逮意
即捕捉散文的立意(或称旨意),主题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他是一篇散文形成的灵魂。鉴赏散文,是将散文的灵魂——主题探索到了,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作品的本质,它同样是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性的决定性的步骤。
成熟的散文家往往将其旨意蕴含在字里行间,读者要反复回味,才能捕捉到。遇到这样的作品读者要借助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才能体悟捕捉到。
(要求从网上查几位散文大师的背景和简介)
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冰心、丰子恺、郁达夫、史铁生、余光中、巴金、冰心、余秋雨、徐志摩、茅盾、叶圣陶、郭沫若、许地山、鲁迅、吴伯箫
句中文眼
当然有的作者会将作品的立意在散文的片首开宗明义,此时,读者在鉴赏时就顺着这个旨意分析全文是如何表现、如何丰满其主旨的。有的作者将散文的立意在篇末“卒章显志”,那么读者在鉴赏时就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谋篇的,是立意“水到渠成”在篇末显旨的。有的作者将散文的立意在作品展开中点出,那么读者要分析判断作者的构思技巧和表现立意的成败得失或艺术魅力。
方法:
剖析结构:散文有哪几部分组成,亦即给散文分段。
一篇散文总是有若干个意义段组成,一个意义段也就是一部分,它通常包括有几个自然段,当然有时也可能与自然段一致。这里所谓的分段,就是分析一篇散文有几个意义段组成,以便于深入了解其结构在开合、断续、抑扬上的特点,等等。
有些散文的意义段落是通过小标题、空行或用“一、二、三”的数字来表明的,这比较好办。也有些散文是通过关联词语、承接句、过渡段等来暗示的,阅读时稍作留意也不难划分。对于那些既无标志也无暗示的篇章结构,就需要我们作认真具体的分析。但不管怎么说,意义上的段落,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或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或同一性质等,只有把那些在内容上联系紧密地自然段划分在一起就是了。
可以分析文章布局的巧妙安排:构思的艺术化,表明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十分注重情感流动的路径和布局,精心设计、苦心构思,然而形式上却无衣无缝、不留痕迹,常常是寓精巧于平常之中,使读者在不经意中感受到文章构思的功力。
《背影》
一座大山上有小堆乱石,常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容易破坏园林之美。
结尾:照应开头或深化感情关系。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起:即文章的开头,写作大家极为重视开头,文章的开头要求警醒、响亮,能吸引读者。古云“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奇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走”。
承:即继续,承前启后。文章起句,一般都短小精悍,起句后遂有承。文章讲究继续艺术。断后必要续,(即承)。概言之,将所述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所议之理,渐次铺张开来或承接下去。“承”接时要求自然。
转:即转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行文至一定阶段,应有转折,要讲究曲径通幽。
合:即全文的收束,文论家们所说的“结穴”或“升华”全文都符合。“合”时要注意:要选择适宜处,即达到高潮,顶峰之前,渐次收拢,这样会造成奇峰突起的效果。
可分析它的文化品格:
优秀的叙事散文,总是以叙事寓情、寓理、寓识、寓气。理与识把物事推向古远,给人深思。
在朴素中沉浸的思考,走向博大。呈现文本的第二个层面:历史与文化。尼采说:“朴素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
三,体情
散文是袒露作者主体心灵的文本,因此不管是偏于纪事写人的散文,还是偏于议论抒情的散文,都是以情渗透全篇,以情贯穿始终的。注意言外之意。
要体味作者当时的情绪和情感,进入他所写作的环境,进行内心视像的情景再现,遵循作者的感情线索进行评析和鉴赏。与文章本身不要有太多的出入,发表过多与文章无关的情绪,不要脱离文章本身,不要让自己的思绪飘得太远。
首先要判断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作者的抒情方式是“请随物走”,随物而起,随物而延伸,随物而升华。此时要弄清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叙事散文的鉴赏,要侧重于叙事的技巧与手法,看它是如何因事缘情,在叙事中含蓄隽永,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叙事散文的抒情特点在于因事缘情。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的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善于从叙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是叙事散文鉴赏的关键。
抒情散文,作者的抒情方式是“物随情走”,即“神聚形散”的散文,这类散文跳跃明显,要讲个意象的特点及其抒情线的关系把握好,同时要捕捉悟性与灵性的结合特点。
鉴赏抒情散文,要善于触摸其深层的抒情脉络,搞清情感的走向,抓住抒情散文的纲,这样文章各个局部才能得到完美的解释。
要点:要善于从似乎散乱的情景片断中,去勾勒辐射整个文章的神韵凝聚点,这就是散文所谓的“神聚形散”。
第四,赏境
感同身受。分析文境。
意境:通俗地讲就是作者想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立意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达到了水乳完美融合的境地,文章中的情景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义。
意境的创造:如树木与人的联系,一只受伤的兔子和自己的联系
“以心会心”,感同身受的审美鉴赏,应该说是我们探索散文之美的最为根本的方式方法。
诗情文采的铺染:所谓诗情,就是散文的语言要有诗一样的情调,它是发自肺腑的话语,是经过加工的、精心锤炼的结晶,是最自由潇洒的语言。所谓画意,就是散文的语言必须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人、如闻其声。
第五,析语
捕捉有弹性和松散型的语言的涵义,了解它传递的信息容量及激发读者想象、联想、回味的韵味、趣味,以及语言传达出的作家个性特色。
散文作者很难靠情节和人物的精彩,故必须反求诸己,退而求文学语言本身的魅力。词不工不成文。
语言要有音乐美、节奏美、色彩美、形式美。
散文的诗意:朴素而优美、凝练,遣词造句极为雕琢。
风格的独特性:
当一位宫廷侍奉对法国的散文家蒙泰恩说:皇上看了你的作品,很想认识你。蒙泰恩则回答,既然皇帝陛下已经看了我的作品,那么他就已经认识我了。
鲁迅:深刻、精练、峭拔,经常换笔名,何家干,但能认出来。
冰心:充满慈爱,温馨婉约,将抒情与风景相结合,保持着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飘逸,在静静谈谈得文字里,把心灵深处的一缕缕温情流露出来。被人称为“冰心体”
许地山:散文充满哲理意味和宗教气息,境界高远。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散文色彩纤细不乏空灵,处处闪动着灵性之美。铺张、繁采、华丽、奇特
巴金:语言质朴、平易、纯正、清淡,舒展自如,明白如话,质朴无华的语言中,熔铸了真挚、炽热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周作人:或浮躁凌厉,或平和冲淡,都以轻松谈话的方式引经据典,包罗万象,将情趣和志趣有机结合,构成了庄谐合一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写自然与亲情,或含蓄细密,或亲切朴实。
余秋雨:文化散文以理性的目光穿行于历史的空间,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感受着自我。
丰子恺:以佛教精神感受人生,在淡泊的情调中显现机智。
郁达夫:细腻、清丽、真切
梁实秋:以旁观者的态度看认识,推崇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郭沫若:气势浩荡,有清丽,缠绵
矛盾:深刻而细腻
老舍:诙谐
叶圣陶:严谨畅达
史铁生:在淡远的忧郁中贯穿着对生活终极的理解。
品味语言含义;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语言结构层次及表现形式;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分析观点态度和评价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