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用漫谈讲座心得
(2012-11-28 23:11:11)
标签:
方剂李富震 |
分类: 经典专版 |
李老师的一次分享,传医道,授正业,解痴惑,令在下看到自身知识之严重匮乏。李老师年轻有为,思想深邃,其成熟睿智的教诲,无不激起我辈学精中医之热忱。以李老师孜孜不倦之治学态度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日后成为良医迈出坚实脚步!
心得体会
今天的讲座感受颇深,我从以下几点概述:第一、方剂的剂型不仅仅有汤剂还有“丸、丹、膏、方、”等多种剂型,并且每种剂型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让我想到了老师讲课时的“银翘散、凉膈散”确实让我恍然大悟。第二、抓病机、抓症候,而不是看症状,怎么抓这时就用到了中医的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中医有句话:“诸病于内,必形于外”。第三、李老师说:“病机单纯,方证相应,单刀直入,自不恃言,欲治一复杂之病症,必先定大法,自恃得数方于心,采撷诸方精妙之处,变化而化之,组而成方以切病情,方中药味必以法施之,令其兼顾全面,并行不悖,是以有经方为骨,时方为肉法,亦有一方为骨,数方为肉发。第四、药物之间的配伍,药物剂量比例的变化,李老师也举了好多的例子,如:补阳还五汤中四两黄芪为君药、六一散、左金丸、等等。
不得感到中医看病如此之讲究,中医的博大精深!
体
今天三楼会议室格外的热闹,很荣幸请到了李富震老师为我们同学讲述方剂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今天的讲座,一、方证之病机,二、组方之妙用,三、剂量之巧思,李老师分别用了一下两个观点说明今天的主题思想:第一、遣方用药的功夫,不一定能弥补治法上的错误和幼稚,而治法上的正确,多少还可以弥补遣方用药的不足,法随证立,方自法出,故必首要辩证立法,次学用方。第二、“病机单纯,方证相应,单刀直入,自不恃言,欲治一复杂之病症,必先定大法,自恃得数方于心,采撷诸方精妙之处,变化而化之,组而成方以切病情,方中药味必以法施之,令其兼顾全面,并行不悖,是以有经方为骨,时方为肉法,亦有一方为骨,数方为肉发。
从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抓病机在看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用临床中的病例给我们一一的讲解,使我们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备感受用,第二点说明了经方的重要性,告诫后人不要轻易对经方的药物组成进行修改,除非你非常的明确组方的机理。
总之,中医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很细心,很专心的去琢磨,“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方剂学用漫谈之心得
今天三楼会议室坐无缺席,李富震老师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今天的讲座,一、学习方剂的关键点,二、中医临证处方方法,三、典型病案,首先介绍了学习方剂的关键点如下:遣方用药的功夫,不一定能弥补治法上的错误和幼稚,而治法上的正确,多少还可以弥补遣方用药的不足,法随证立,方自法出,故必首要辩证立法,次学用方。同时告诉我们中医开药不仅仅是汤药还有其他的剂型,并且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我们可以用灌肠的方法反而要比口服药来的快。还有就是经方的选用尽量不要加减除非特殊情况。
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李老师看病特别强调舌象和脉象的结合,非以症状而设方药,而是以症候的病机为根本治法,所以每每在临床上收到奇效,所以我们对中医的四诊不可忽视,病机随时在变,所以要求我们适时的调整药方,以适应病情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敏捷的思维。首先是建立在你的库存有东西,才能快速的检索。
再一个就是药物之间的配伍,药物剂量比例的变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每次都把它说出来,就是要强调它的地位很重要,有时候你的处方是没有问题的,就因为你的药量配伍出现了问题会导致效果不明显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举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如果用量过少对脾虚气滞的腹胀根本没效果。还有好多的例子就不在一一介绍了。
李老师也列举了好多临床上成功的病例,病案不在于看的有多少,在于你是否能够很好的梳理每个病案的思想,抓住根本才是最主要的,从李老师的病案中也让我看到了李老师为什么看病效果好,关键在于能把握病机和病机的变化,中医的精髓就在于此“辩证论治”
、“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