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教育黄冈中学 |
分类: 热点时评 |
高升学率、高获奖率,曾给黄冈中学带来无尽的荣耀,黄冈中学曾被誉为我国的高中教育“神话”。但是,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的优势渐失。
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因为失去了应试话语权,高考出题老师不再以黄冈中学为风向标,高考出题越来越少出现奥赛题、偏题、难题和怪题,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成为曾经的中国应试教育“没落贵族”的典型代表。
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教育神话到没落贵族,黄冈中学到底怎么啦?
一种辉煌的没落,其背后必有原因的。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黄冈中学是怎么走向辉煌的,才能看清黄冈中学是如何走向中国应试教育没落的代表。
黄冈中学应试教育的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
抓住第一次先机:高考恢复!
“黄冈神话”始于1979年,当时,黄冈中学抓住了中国恢复高考后的良好机遇,优选了一批精英学生,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仅失第四名。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引起全省轰动,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
抓住第二次先机:奥赛!
后来,中国开始重视国际奥赛,慢慢地,在以后的高考试卷出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奥赛题、偏题、难题和怪题,黄冈中学又一次地抓住了先机,高度重视,把奥赛精英教育和高考应试教育结合了起来。
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来自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4年后的1990年,奥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队6名选手中,来自黄冈中学的两名选手王崧、库超分获金银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的学生获得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抓住第三次先机:保送!
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保送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奥赛似乎成为黄冈中学的学生通往北大、清华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在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
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奥赛和保送,帮很多黄冈中学尖子生打开通往名校的大门。
由此,黄冈中学在高考和奥赛上起步早,抓住了应试教育的三次先机,优先占领了应试教育的制高点。
由于短期内,黄冈中学迅速创造了辉煌成绩,所以,黄冈中学成了高考的旗帜。以前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全国所有省份一张卷子。在全国卷时代,题目怎么出,都会受到黄冈中学的影响。黄冈中学的老师,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话语权,不少老师担任过出题人和阅卷老师。
2002年,这一年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黄冈中学在全国中学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2004年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湖北省并不在首批试点名单中,这让黄冈中学的应试优势变成了劣势。
2009年,湖北省才作为第六批省份进入基础教育改革,此前全国共有5批19个省份先后开始课程改革。
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高考应试优势和话语权几乎消失。
从2014年起,毕业的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将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
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高考应试优势和话语权完全消失。
现如今,进入到2015年的中国发展新时期,重拾黄冈中学教育的辉煌,是所有黄冈人的心结,如同一个没落的贵族,要找回先辈曾拥有的岁月一样。
要实现这一心愿,并非短期的事情。时代变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黄冈教育曾占据的制高点已经失去,黄冈不需要重振传统教育雄风,而要考虑如何在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下,占领另一个制高点,如同当年的高考、奥赛和保送一样。
传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何去何从,黄冈中学又得重新发展,如何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随着高考改革、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黄冈教育应该思考怎样在新时代要求下,占领新的制高点。
其实,黄冈中学的基础还是很强大,实力摆在那里,经过调整,相信黄冈中学还是能够与时俱进。美国也有应试教育,只是不能把应试教育一杆插到底,而是摆正好教育的发展方向,明天就会更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