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021-01-07 16:39:48)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画图、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渗透“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单、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有什么好处?那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去植树,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预设:1、一共要栽多少棵树?2、每隔几米栽一棵?3、在什么地方植树?(地点、距离)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进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学习。(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指明学生读题。一起读题。
师: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100米是什么?(板书:路长 100米)
师: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预设: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
师:我们把两棵树中间的一段叫做一个间隔,两棵树之间间隔长度是5米,这个5米,我们也可以叫做“间距”(板书:间距 5m)这道题要求的间距就是5米。(课件演示)
师:“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板书:两端都栽)“一边”是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两端指路得起点和终点之处。
师: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也就是求什么?(板书:提出问题,棵树)
(2)想一想、算一算
师:题意大家都明白了吗?那你能尝试的算一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第一个格子想一想、算一算中。
(3)展示几位同学不同算法。
师随机找几种典型不同做法,展示在黑板上,请三位同学说想法。
100÷5=20(棵)100÷5+1=21(棵)100÷5+2=22(棵)
师:同学们,这是他们三位同学的想法,掌声鼓励一下。不管他们的想法是对是错,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为他们的勇气点赞。大家来看这三种想法,下面同学也是这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没有,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你们都用100除以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那算出的是什么?(预设:间隔数)同意吗?(板书:间隔数)。
师:用总长除以间距,就可以求出间隔的个数,对不对?那他们的争议在哪里?就是不相同的地方在哪里?(预设:棵树怎么求?间隔数到底要加几?)那也就是说,他们很困惑的是间隔数与棵树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到底是加1,还是不加,还是加2呢?所以,刘老师认为,接下来,我们要好好来研究一下,到底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栽树的棵树?间隔数)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师:我们来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他们的关系啊?(预设:画一条线段图)
师:那老师来画一条100米长的小路,好不好?为什么?(预设:不好,100米太长了)
师:看来这个数据有些大,画图时比较麻烦,那我们应该把这个数据怎么样?(预设:缩小)
师:真棒,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这就是数学上的一种“化繁为简”的思考方法。
师: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据便于研究呢?好,下面我们就用画线段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的小路,就从20米这个数据开始研究,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栽几棵呢?请同学们在学习单第二部分“画一画”画图研究。(数形结合)
学生独立画图,师板书“操作探究”,黑板上表格:路长(米),间距(米),间隔数(个),棵树(棵)
3、操作演示、发现规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课件演示。你们把20米小路先分成了4段,为什么是4段?继续看看,可以栽几棵树呢?可以栽5棵树,同意吗?谁愿意把刚才的研究再说一次?一条20米的小路,有几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呢?
师:好的,那我们看着屏幕,一起来数一数,先数间隔数,再数棵树。
师:20米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有4个间隔,可以栽5棵树。(板书在表格内:20,5,4,5)
师:但是我们数学研究啊,仅凭着一个例子肯定是不够的,你们还想研究多长的小路啊?好,按照你的想法,你自己再选一条路,在学习单第三个格子里,再来研究一下,看看这段路有几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呢?开始。
师:好,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研究结果。你研究的是多少米?有几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根据学生板书)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数据,我们能研究完吗?那老师用一个省略号。老师现在把你们研究的成果放在这个表格中,(加表格框子),请同学们注意看间隔数和棵树,一起读一读,你发现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每位同学都看一下自己研究出的结论?有没有不是这样的?(渗透数学研究不完全归纳法)
师:那么,要栽的棵树就等于间隔数加1(板书:把“?”改为“=”,“+1”)这个了不起的发现是你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总结出来的,请大声在说一遍,棵树等于…(板书:发现规律)
师: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那间隔数等于什么呢?再说一遍。好,现在请所有的同学请把目光聚焦到这里来。根据你们的发现,你再来看三位同学的作品,你现在觉得哪位是正确的呢?1号?2号?3号?(去掉两个错误的)谁愿意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师:用总长除以间距求出间隔数,在加1就求出了棵树。(板书:总长÷间距+1=间隔数)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我们一起口答一下。
(3)回顾反思,理解规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提出问题,操作探究,发现规律,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来回顾反思,请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树总比间隔数多1呢?
师:课件演示: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条小路,在路起点栽一棵,然后,量出5米,再栽一棵,再量出5米,每一棵树,都对应一个间隔,最后呢?还得在终点栽上一棵,那你们说,多出的那棵树在哪里?
师:(课件演示)也有的同学这样理解,每隔5米,栽上一棵,每隔5米,栽上一棵,一直栽到终点,在起点0米的时候,也要栽了一棵,这棵就是多出来的。不管怎么理解,总之,如果是两端都栽这种情况,棵树就比间隔数多1。
师:请同学们再看,在线段图上,这个间隔是什么样的?(预设:是一条线段)对,是一段一段的。那我们栽树,栽在那里?栽在这个端上吗?对,是栽在点上,所以,点数总比段数多1 。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植树工人把树栽在点上,那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人像植树工人一样把什么也建在点上?
(举例说明: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插红旗等等)
师:同学们想的太棒了,看来植树问题研究的不只是植树,它是研究的有关建在点上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模型来解决它,对不对?
师:好,那么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板书:拓展应用)
1、基本题型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2、变式练习
学校在一堵墙上插彩旗,每隔3米插一面,一共插了10面,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距离有多远?
这道题和刚才的题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计算的?
3、提高练习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上完了,谈谈你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