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10-06 20:10: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
任务一:画圆,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任务二:探索出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新的图形朋友,大家看看是很么图形。大家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平面有何不同呢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片。(课件播放)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圆可真多,说明圆怎么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目标,下面带着这些目标走进课堂,有信心完成本节任务吗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一:画圆,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交流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
交流前置作业
1、先借助身边的圆形物体画3个圆,再试着用圆规画出3个圆,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圆的
2、比一比画出的圆,想一想你画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3、你认为怎样才能用圆规画好一个圆?
学生上台展示圆规画圆的方法并交流其优点
要画好圆必须固定针尖所在的点,固定两脚之间的距离。你知道针尖所在的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要叫什么吗?
自学课本58页第一段话,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读一读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
并在自己画的一个圆上找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判断是否是直径半径
2、自主学习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3、展示交流
A、学生结合画的圆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想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判断是否是直径半径
强调直径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两点
。
追问画几个大小位置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任务二探究圆的特征
(一)、大胆猜想猜一猜圆有哪些特征?可根据提示
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二)你能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等方法,验证这些猜想吗?
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再填一填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法,其他小组请认真听,有不同的做好补充的准备。
师:我明白了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所以,老师这个圆
的直径是你们每一个人的圆的半径的2倍对吗?怎么又不对了?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独立完成检测工具
一,判断题
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无数条半径。
2、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那么这个圆的直径是3厘米。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
二、看多媒体上的图完成
2、结果反馈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3、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 在画圆过程中认识
让生经历画圆从不成功到成功,在画圆中认识元各部分名称
二、 自学课本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
三、 动手操作,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目标定位还是不准确,关注学生学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