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门家峪重关——一座鲜为人知的明长城关隘20211120

标签:
门家峪重关灰岭口昌平长城 |
分类: 行摄长城之昌平 |
今天门家峪重关现不复存在,但在明代皇陵甚至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我们还是应当还原它的历史原貌。
大家都知道明朝大多关口均有匾额,门家峪也不例外,门家峪关匾额于前些年,在残墙西北方向100米位置发现,上书“门家峪重关,隆庆三年吉旦立”。该匾现已被昌平文物部门收藏。
图片来源:网络。
《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记载如下:
“居庸路,东自门家峪西至靡子峪口,延袤一百五十里------”
门家峪口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四镇三关志》记载如下:
“门家峪口,嘉靖十五年建,通白龙潭路,来骑极冲,以上二路隘口(另一隘口应为灰岭口,笔者注)尚多内口,不守者不载。”
有关门家峪口《西关志·居庸关》卷记载如下:
“门家峪口西至关六十三里,隆庆卫地方,昌平州界,里口稍缓。”、“门家峪口,正城一道、水门一空”、“门家口无墩,离关六十五里,夜不收二名”、“门家峪口,军四名”。
《西关志·居庸》卷之七记载:
“极衝隘口恳乞圣明亟赐议处未尽事宜以足防守以保万全疏,嘉靖三十二年七月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臣陈学夔谨题:为极衝隘口恳乞圣明亟赐议处未尽事宜以足防守以保万全事……居庸关则灰岭口、门家峪、青龙桥、石峡峪、化木梁……皆称要害,无台处非通贼之路,则亦无台处非可守之险……门家峪即陵寝山后,官行大路外通永宁,曾经失事。今止有军士叁名,官以守灰岭者兼摄。”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记载:
“嘉靖三十二年七月,七月壬戌(1553年七月十八
公元1553-08-26),巡抚直隶御史陈学夔上言:渤海所镇关城黄花镇口、门家峪、灰岭口、青龙桥、石峡峪诸隘俱虏入要害。乞各增兵防守。镇边城东北街、马跑泉为高崖口剧冲,乃止列卒十八人。请分参将王臣所部原募兵千人守之。分选勇略指挥千户统领。且边兵艰苦,军需告乏,更乞发帑银万三千三百五十两补前借脩边银,募兵者其军士月粮刍粟,准令常支本色以赡之。兵部覆议许之。”
门家峪在嘉靖年间除筑城增兵外,还广设榨木,以增强防御能力。此记载于《四镇三关志》昌镇制疏上:
“巡抚都御史耿随卿奏勘边工疏略,嘉靖四十五年(1566)
据昌平兵备张问仁呈,准居庸等路参将刘乔寿等手本开称,灰岭等口榨木、岰马石、荆囤等项,俱已安设完备------为照灰岭等口安榨木一节,臣即亲诣昌平,会同太监张保山,总兵官刘汉并兵备等官张问仁等勘,议得天寿山沙岭口、黄花路石城峪、居庸路灰岭、德胜碓石庄、门家峪口等通应设备。”
上文《四镇三关志》载,“门家峪即陵寝山后,官行大路外通永宁,曾经失事。”其志昌镇夷部·入犯对失事记载如下:
“正南由白龙潭,东南由莺窝岭亦犯黄花镇。由砖庙儿岭南来犯门家峪、东灰岭、贤庄、锥石。”

站在门家峪口北侧山上便可看到近在咫尺的别一座长城隘口灰岭口(明十三陵十口之一的上口)。


《西关志》记载:“门家峪口,正城一道,水门一空。”现在只能看到正城半道,而水门早已无存,其位置应当在墙体断处的荒草之间。
墙体大部分为块石垒砌、灰浆填缝,也偶在大块条石嵌入墙体中,起到墙体支持与固定作用,起到类似我们现代建筑中钢筋的作用。


《西关志》记载:“门家峪口无墩”,实地勘查结果的确没有墩台遗址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