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黄松峪至黑水湾长城穿越20210418

标签:
黄松峪关黑水湾堡圆形敌台内附墙台 |
分类: 行摄长城之平谷 |
2021年4月18日,与同事大腕一起完成了平谷区黄松峪至黑水湾长城穿越。早上6:15我俩在平谷区黑水湾村北汇合,先将一车放于此,作为终点接应;再将另一车开到本次穿越的起点黄松峪水库大坝前。6:40开始登山,至11:30下山,共耗时近5个小时,穿越距离8千米。拜访敌台13座(平谷区56-45号敌台及1座未编号敌台)、9座马面(平谷17-9号马面)、护墙墩5座(即附墙台14-11号及未标记台1座)、关口2座(黄松峪关、黑水湾口)、城堡1座(黑水湾城堡)、便门2个、房基2处。
本次穿越看点如下:
1.
2.
3.
4.
5.
黄松峪至黑水湾段长城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中属蓟镇中协马兰峪将军营下管辖:
黄松峪至黑水湾段长城设施在《四镇三关志》记载如下:
“黄松峪关,永乐年建,正城,河口平漫,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
黑水湾寨,永乐年建,通步,缓。
边城六十九里,嘉靖三十年建,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元年修。

“长城—黄松峪段位于黄松峪镇黄松峪村,地处黄松峪水库大坝东西两侧山体上,距黄松峪村约1千米。黄松峪段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年(1551)建造边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十八年、四十四年(1565)、隆庆元年(1567)曾进行修缮;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建空心敌台,属蓟镇马兰路、墙子路管辖。2013年曾对黄松峪水库相邻的东西两侧1777米墙体和3座敌台进行了抢险修缮。此段长城长6111米,墙体大部分以山石垒砌而成,是典型的石边长城。其上建有敌台14座,其中1座是平谷区唯一一处圆形敌台。另外,墙体上原还建有黄松峪关,在今黄松峪水库大坝处。”
黄松峪关即黄松峪口,位于平谷区黄松峪村北,黄松峪水库南端,水库大坝即是长城墙体所经过的位置,因修水库,长城墙体和黄松峪关口被拆毁。黄松峪口位置十分重要,口东西两山谷狭立,长城修在峡谷两侧,城址为悬崖陡壁。口东为红龙石山和尖山峪梁,山势陡峭。
关于黄松峪关城(即黄松峪寨),中国长城遗产网未有记载,而《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八卷记载如下:
“黄松峪关城,位于长城南侧,紧贴近长城。城址坐落在黄松峪村中心,也是黄松峪乡政府所在地,北面距口较近,附近地势平坦,城内为民居覆盖,早年格局不存。从此城南行,通平谷县城。
城址古代年间南北向的长方形,西北角稍内偏。城垣全部用毛石砌筑,坐用白灰,面积较大,现四垣皆倒塌。东垣南北长417米、西垣420米、南垣206米、北垣202米,墙宽5米。高度多不存。只有南门和西门。南门在南垣向西96米处,门宽4米、门洞长约5米;西门在西墙从北向南100米处,门宽4米、门洞长约5米。”
黄松峪关现状。
平谷区长城段56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9号台)。建筑尺寸:东北残长12.4米,西北残长11.2米,残高3.6米,台体东侧墙体宽3.2米,西侧墙体宽3.5米,墙体内高2.2米,外高2.2.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25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45米。
56号敌台东行,墙体内侧一连出现4座墩台,墩台略低于墙体,有别于墙外侧类似马面的设施。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墙体内侧墩台,回来查看资料才略知一二:中国长城遗产网称其为“其它墙体设施”,进一步解释为“护墙墩”,顾名思义其存在的理由为保护墙体的墩台;《考古报告》称其为“内附墙台”。
平谷区长城段4号其它墙体设施(《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14号)。
平谷区长城段4号其它墙体设施(黄松峪长城段4号其它墙体设施)。建筑尺寸:东西残长3.9米,南北残长2.4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26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52米;材料:此单体设施整体保存现状为差,坍塌残损十分严重,砌筑方式不祥。现仅剩西侧1层毛石,南侧2层毛石。其余均坍塌呈石堆状;建筑形式:此烽火台为毛石垒砌,碎石填心做法,坍塌残损较严重,形制不存。
平谷区长城段3号其它墙体设施(《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13号)。
平谷区长城段3号其它墙体设施(黄松峪长城段3号其它墙体设施)。建筑尺寸:东西残长4米,南北残长2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34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56米;此单体设施整体保存现状为差,仅有地面的碎石痕迹,砌筑方式不祥。
平谷区长城段2号其它墙体设施(《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12号)。
平谷区长城段2号其它墙体设施(黄松峪长城段2号其它墙体设施)。建筑尺寸:东西残长3.7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35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65米;材料:此单体设施整体保存现状为差,坍塌残损十分严重。砌筑方式不祥,呈石堆状。西面最多可见4层毛石,东立面仅见1层毛石。因坍塌严重内边界不清。此单体设施与墙体的结合出有白灰痕迹。
平谷区长城段1号其它墙体设施(《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11号)。
平谷区长城段1号其它墙体设施(黄松峪长城段1号其它墙体设施)。建筑尺寸:东西残长3.8米,南北残长1.9米,残高0.7米。 墙体内高2.6米,外高3.5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37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70米;材料:此单体设施整体保存现状为差,坍塌残损十分严重。残存高度不足1米。西面最多可见4层毛石,南立面最多可见2层毛石,东立面最多可见3层毛石。此单体设施与墙体的结合出有白灰痕迹。
平谷区长城段17号马面(黄松峪长城段4号马面)。建筑尺寸:东西残长3.9米,南北残长2.4米,残高1.3米;地点:黄松峪村北90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77米;材料:此马面从现状看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并有白灰勾缝痕迹,整体保存现状较差,坍塌残损;马面西北角可见4层毛石,东北角可见3层毛石,东立面与墙体衔接处可见4层毛石;西立面与墙体衔接处可见6层毛石;此马面北立面保存相对较好,最多可见5层毛石(高1.1米),坍塌残损面积较少。
平谷区长城段55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8号台)。建筑尺寸:东西残长6.3米,南北残长5.5米,南立面残高4米;地点:黄松峪村北50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297米。
这段墙体比较有特色:自55号敌台始由4座敌台、1座马面及墙体依山势形成了一座封闭的小型城堡。城堡走向是自55号敌台始墙体蜿蜒向东北延伸,到达54号敌台后,陡转南下,经53、52号敌台后,又急转向西,经16号马面,继续向西与55号敌台汇合,不规则的三角小城堡规模即成。城堡北侧墙体建于陡壁之上,东垣与南垣随山就势。此城规模较大,具有屯兵与防御两重功能。
从下图来看,小城周长大约近1000米(图片来源《考古报告》)。
从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道墙体在54号敌台相交,其中小城堡北垣与南垣相交于此。

平谷区长城段54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8号),自此台开始,墙体及敌台均为原汁原味的明代遗存。

平谷区长城段54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7号台)。建筑尺寸:东西残长7.2米,南北残长7.3米。 毛石块规格:0.9*0.8*0.3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65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336米。



平谷区长城段53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6号台)。年代:明;编码:110117352101170071;建筑尺寸:东西长7.5米,南北长7米,高4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65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367米。
平谷区长城段52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5号台)。代:明;编码:110117352101170070;建筑尺寸:东西长5.9米,南北长6.1米,高4.3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70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386米。
平谷区长城段16号马面(黄松峪长城段3号马面)。建筑尺寸:东西残长3.4米,南北残长4.7米,北残高1.5米;地点:黄松峪村北50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364米;材料:此马面从现状看可能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基础被掩埋,情况不详;除马面西侧最多可见3层毛石外(高1.1米),其他三面均坍塌至底,呈石堆状,坍塌面积约80%。马面乱石堆砌,杂草丛生,轮廓不清。
自52号敌台始,墙体及敌台由大量红色石料修筑而成,后来查阅《考古报告》才得知,此处山名叫“红龙石山”,故此处出现红色墙体及敌台,就不足为奇了。

平谷区长城段51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战台8号),一座红色敌台。

平谷区长城段51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4号台)。建筑尺寸:东西残长7.5米,南北残长9米,残高3.5米。 墙体尺寸:敌台东侧墙体残宽1.9米,外高2米;西侧墙体外高1.8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60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459米。
平谷区长城段50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战台7号),圆形空心石台(平谷境内唯一一座圆形敌台)。
50号敌台东端在主体墙通过处设置一门,方形,宽1米、存高1.4米、进深1.2米。

平谷区长城段50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3号台)。建筑尺寸:东西长7.5米,南北长7.7米,北高2.6米,南高2.8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96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470米。
房基2(《考研报告》考古结论),位于墙体内侧,石砌,方形,南北4米、东西4米。

平谷区长城段15号马面(黄松峪长城段2号马面)。建筑尺寸:因马面坍塌残损严重,东西长度无法测量,南北残长3.2米;地点:东涝洼村西南1270米坐标:东经117°15′,北纬40°14′,高程:507米;材料:此马面从现状看可能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基础被掩埋,情况不详;西侧最多可见5层毛石;南、北两侧均坍塌至底,呈石堆状,坍塌面积约80%。马面乱石堆砌,杂草丛生,轮廓不清。
平谷区长城段14号马面(《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7号),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平谷区长城段14号马面(黄松峪长城段1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南北长5米,东西长3。5米,残高3.8米;地点:东涝洼村西南128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523米;材料:此马面从现状看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北侧最多可见6层毛石,并有基础痕迹,基础出檐0.15米,北侧被坍塌的乱石覆盖;东侧可见7层毛石;西侧坍塌残损,坍塌面积约30%,西北角可见4层毛石;南侧坍塌至底,呈坡状。马面顶部乱石堆砌,杂草丛生。
平谷区长城段48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将军关台5号)。
平谷区长城段48号敌台(黄松峪长城段1号台)。建筑尺寸:东西长5米,南北长3.5米,残高3.4米;地点:黄松峪村东北150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549米。
中国长城遗产网未记录台(《考古报告》编号战台5号),因山势而建成北圆形、南方形的异形敌台,台东西4.5米、南北5.5米。

平谷区长城段13号马面(黑水湾长城段5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南北长5.1米,东西长3.6米,北残高1米,西残高3.1米,东残高1.4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29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542米材料:此马面从现状看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西北角坍塌残损严重,坍塌面积约50%,马面顶部乱石堆砌,杂草丛生。
平谷区长城段12号马面(黑水湾长城段4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南北长5.5米,东西长3.7米,北高3.8米,西高2.1米,东高4.8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35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496米;材料:马面南北长5.5米,东西长3.7米,北高3.8米,西高2.1米,东高4.8米;建筑形式:此马面从现状看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做法,东南面坍塌至底,形成坡状。马面东面可见基础层,现残高0.9米。马面顶部乱石堆砌,杂草丛生。此马面位于山险东北侧4米处,山险西即为墙体。
平谷区长城段11号马面(黑水湾长城段3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东西长3.9米,南北长3.2米,残高1.3米;地点:东涝洼村南130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464米;材料:此马面坍塌残损严重,轮廓不清。仅可见散落的毛石块,台面上杂草丛生;总体情况:马面东西长3.9米,南北长3.2米,残高1.3米;建筑形式:此马面坍塌残损严重,轮廓不清。仅可见散落的毛石块,台面上杂草丛生。

平谷区长城段10号马面(黑水湾长城段2号马面)。建筑尺寸:地点:东涝洼村南130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446米;材料:此马面为毛石砌筑,有白灰勾缝痕迹,轮廓不清。马面北侧坍塌至底,形成石堆,坍塌残损严重,坍塌面积占马面整体的70%。此马面带登城步道和暗门,暗门位于在长城墙体的东立面,马面的内侧,门高2.1米,门檐厚0.24米,残宽0.9米,从暗门进入为登城步道,由于坍塌严重,乱石覆盖踏步,台级数不得而知,登城步道南北残长2米,东西宽0.8米。
便门为方形,上部用一块长1.4米、宽1.05米、厚0.2米的长方形板作为门顶上盖。门侧墙全部石砌。进门后高1.3米为通往马道的踏道(台阶),长3米、宽0.8米。

便门在墙的里侧,保存完好。全部用毛石砌成。不发券,门口较小。门顶上部为方形,上盖一块长1.6米、宽0.6米、厚0.2米的长方石板。门内两侧有较好工整的门闩孔。门内通道宽0.95米、长2.4米。门内向东有石阶8级,通向马道。
未记录内附墙台,这座台建于墙体内侧,也应当属于护墙墩。

多段落墙体建于绝壁之上。


平谷区长城段47号敌台(黑水湾长城段3号台)。建筑尺寸:厚0.1米-0.2米,长0.5-1.3米,宽0.35-0.4米。台面上铺舍无存,无砖瓦痕迹,杂草丛生,碎石堆积。 台体尺寸:东西长8.8米,南北长9米,南侧高2米,北高2.3米;地点:黑水湾村北125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422米。

平谷区长城段46号敌台(黑水湾长城段4号台)。建筑尺寸:东西长8.8米,南北长9.1米,残高3.2米;地点:黑水湾村北230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361米。
平谷区长城段9号马面即黑水湾长城段1号马面(《考古报告》编号附墙台1号),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平谷区长城段9号马面(黑水湾长城段1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东西长3.6米,南北长5米,北高2.5米,西侧高2.2米;位置:地点:东涝洼村东南1360米坐标:东经117°16′,北纬40°14′,高程:297米;材料:此马面为毛石砌筑,碎石填心,白灰勾缝做法。轮廓可辨,东面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可见基础层,基础高1.4米;马面顶部坍塌残损,坍塌面积约40%; 台体。
平谷区长城段45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战台2号)。

平谷区长城段45号敌台(黑水湾长城段2号台)。建筑尺寸:东西长6米,南北长6.7米,高5.4米;地点:土门石河东70米坐标:东经117°17′,北纬40°14′,高程:325米。
黑水湾口。在黑水湾口发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关防两口,一口东西向、一口南北向,两口汇于此。

《四镇三关志》载:“将军营下黑水湾寨,永乐年建,通步,缓。”
黑水湾口位于黑水湾村北2500米处,长城墙体由此关口通过,其位置险要,东西两山夹峙,悬崖峭壁,难于攀登,是南北行的必经之路。口门位置仍存,为水门洞形状,门洞已毁。口门西高一便门即便门1号,亦毁。
据《平谷地名志》记载:
“黑水湾村,明永乐二年(1404)筑营城。因附近河水混沌,称黑水湾寨。”
北京市文保碑记载如下:
“黑水湾城堡位于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北距黑水湾长城两口子长城段约4千米,用于驻军戍守长城关隘,与长城墙体共同形成防御体系。城堡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20米。西墙上原有门两座,称大西门、小西门。现大西门、小西门均为在原址上复建。城堡存北墙一段,残长56米,残高2米,厚0.6米,由大小不一的毛石垒砌,用碎石填缝。”
城堡内老宅。

大西门重修记:“此门始建于明万历四七年(到一六一九)九月,重建于二ΟΟ三年------”(小西门重修记亦同)

小西门内侧情况。



黑水湾城堡。面积:30000平方米;地点: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坐标:东经117°17,北纬 40°13′,高程:9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