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万全赐沟、牛家窑、羊窑沟段长城(教堂楼)穿越20201205

标签:
教堂楼柴沟堡洗马林旧堡乡牛家窑03号敌台 |
分类: 行摄长城之河北 |
此次共拜访敌台4座(牛家窑01、02、03号及羊窑沟01号),烽火台5座(赐沟02、03号及牛家窑02、03、04号),以及未编号台1座。这其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教堂楼,以及收分极大近似锥形墙体;最大发现是1座中国长城遗产网未标注残台;最大的困惑是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烽火台与敌台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教堂楼!!!
著名的教堂楼,坐落在张家口市万全区牛家窑村西3200米,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当属万全区旧堡乡山上;就明长城防御层级而言,当属宣镇下西路柴沟堡管辖。现很多墙友误将教堂楼归属于洗马林,这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明长城层级所属来讲都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明宣镇长城地处昌镇西北,是守护京师及帝陵的前沿阵地,故而压力最重,修筑边墙最为密集,号称有九重。有大边、二边和内边之说。万历十七年(1589)八路防守体系正式完成:上西路、下西路、南路、上北路、下北路、中路、东路、南山路。其中上西路、下西路、上北路、中路、东路都称大边。下西路参将驻柴沟堡统领全路。
对于此段长城的管辖归属《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有详细记载:
“长城由平庐台南进入柴沟堡辖区,沿山脉一路南行,在赐沟西转为西向,至东洋河口进入怀安县。此后长城一路西行至香炉山,进入渡口堡辖界。柴沟堡辖长城21.1公里,沿边墩台31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4座。
平庐台至东洋河段长城长12.7公里,沿边墩台16座。城墙均为就地取材的毛石干 插墙,绝大多数地段已经塌毁,高仅1-2米。个别段落保存较好,为高4-5米的尖收顶式。16座墩台除3座仅存夯土台心外,其余保存较好,存有大部或部分包砖。所存的方柱梯形台箭窗和券门均设在墩台上部,需用软梯上下。
------
柴沟堡位于东洋河口东南约9公里处,明代为宣府镇下西路参将驻地,现为怀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宣府镇志》有如下记载:
“西路东据清水河,西据枳儿岭,南据与宁口,北据野狐岭广一百三十里,轮一百一十里。万全左卫距镇城六十里------有柴沟-----分兵戍守。”
“柴沟堡所管边墩三十八座,守瞭官军二百七十二员名,腹里墩一十一座,守瞭官军六十七员名。”
我的六只脚穿越路线。
河北万全区长城示意图,红色部分为本次行程路线(图片来源《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
柴沟堡与所辖教堂楼周边长城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
赐沟02号烽火台。年代:明;其他名称:万全县烽火台第164号;地点:位于万全县赐沟村2400米坐标:东经114°23′,北纬40°44′,高程:1034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属夯土实心烽火台。
赐沟03号烽火台。
赐沟03号烽火台。年代:明;建筑尺寸:南北底径11.5米,东西底径9.8米。北侧残高4.9米,南侧下台4.9米。夯层清晰,厚0.12-0.18米;其他名称:万全县烽火台第165号;地点:位于万全县赐沟村3000米;坐标:东经114°23′,北纬40°44′,高程:1108米;材料: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属夯土实心烽火台。
牛家窑02号烽火台,南立面。此台如此高大、威猛,外面包砖、墙基巨石筑就于极险之地分明就是一座敌台,为何中国长城遗产网将其定义为烽火台,令人费解。
烽火台西南侧面。
此烽火台建在这段长城的最高点上,警示南北两侧的山谷,北侧山谷顶部建有墙体,一直向北延伸。
南侧山谷情况。
牛家窑02号烽火台。年代:明;其他名称:万全县烽火台第154号;地点:位于万全县牛家窑村西北34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5′,高程:1383米;材料:砖砌现状描述:坍塌严重,仅存条石台基和上部残墙断壁.条石基础现存8层,高为1.84米,呈矩形。东西为9.4米,南北9.3米,残高为6.8米,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
连接牛家窑01号敌台的墙体,右为02号烽火台,左为01号敌台。
这段长城的墙体高4-5米,为少见的尖收顶式,有些类似独石口那段墙体。这种墙体上无法进行阻击,不利于防守,只能起到震慑作用。
独石口尖收顶墙体。
牛家窑01号敌台。
敌台北面有一段北墙与西墙相连,俨然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小城堡。
敌台北立面。
敌台南立面,斜坡的地方应当为上台通道。
01号敌台建在局部的高点之上,可以兼顾南北两沟的防守。
在敌台坍塌的碎石中看到了两小块瓦片,可以推断,敌台上建有铺房之类的设施。
牛家窑01号敌台。年代:明;其他名称:万全县敌台第19号;地点:位于万全县牛家窑村西北34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5′,高程:1302米;材料:台基石、砖墙组成;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
连接牛家窑03号烽火台的墙体,下图右为01号敌台,右为03号烽火台。
02号烽火台(右)、01号敌台(中)、03号烽火台(左)的位置关系。
03号烽火台(前)、01号敌台(中)、02号烽火台(后)的位置关系。
烽火台北面。
烽火台东北侧面,北面的包砖还算较为完好,其余三面均已脱落,北侧的台基座还能看出是由较大石块垒砌而成。
烽火台西南侧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座烽火台是一个典型的圆形台。
03号烽火台建在局部的高点之上,可以兼顾南北两沟的警示。
烽火台北侧沟谷情况。
牛家窑03号烽火台。年代:明;其他名称:万全县烽火台第155号;地点:位于万全县牛家窑村西北33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5′,高程:1263米;材料:内夯土外包砖;建筑形式:该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
牛家窑02号敌台,已经完全坍塌。
02号敌台防守北侧的沟谷。
牛家窑02号敌台。年代:明;建筑尺寸:底径7.2米,残高5米;其他名称:万全县敌台第20号;地点:位于万全县牛家窑村西北32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5′,高程:1306米;材料:石;建筑形式:该敌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
牛家窑04号烽火台,东南侧面,东面中部已经坍塌。
南面坍塌2/3。从坍塌的内部还可看出砖拱的结构,此烽火台着实像个敌台,也不知中国长城遗产网对烽火台与敌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西北侧面。
此烽火台警示北侧山谷。
在04号烽火台南30米处,发现一座已经坍塌敌台,此台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未标注。
未标注敌台残存的城砖。
残存敌台基石。
敌台防守南侧沟谷。
牛家窑03号敌台----教堂楼。爬上未标注敌台南侧高峰,著名的教堂楼,赫然出现在眼前,那种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教堂楼东北侧面。
东立面,夯土台芯裸露在外。
惊艳、完美、别具一格……任何的言语形容都是多余的,只求上天能够让这隐藏在群山中的瑰宝能够多矗立些时日。
敌台南立面,垛口、射口、排水孔、门窗一应俱全。
敌台东南侧面。
敌台西南侧面。
敌台防守两侧山谷,从这个角度来看,此台应当是3*3制式。
牛家窑03号敌台。年代:明;其他名称:万全县敌台第21号;地点:位于万全县牛家窑村西32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4′,高程:1263米;材料:砖、土;建筑形式:该敌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
羊窑沟01号敌台。翻过敌台西南侧高峰,便可看到羊窑沟01号敌台。
敌台东北侧面。
敌台西北侧面。
墙体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
羊窑沟01号敌台。年代:明;其他名称:敌楼、边墩;地点:位于万全县羊窑沟村北2800米;坐标:东经114°22′,北纬40°44′,高程:1336米;材料:砖、石;建筑形式:该敌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敌台为内实心夯土外包砖砌筑;建筑方向:正南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