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上关城(居庸故关)长城穿越20201115

标签:
居庸关上关城居庸故关延庆卫仙枕石 |
分类: 行摄长城之昌平 |
上关城位于昌平居庸关关城北4公里,曾为居庸关故关。
《昌平县志》对上关城有如下记载:“上关城位于南口镇居庸关城北4公里,上关城址曾为居庸关旧址,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建筑跨东西两山,‘城周一百八十五丈’,设有南北城门和城楼2座,敌楼1 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1孔,东西山护城墩各2座,烽堠12座。修京张铁路和京张公路时城门和东城墙拆除。存西山坡石垒砌城墙30米,实心台2座。”
上关城是整个四十里军都陉(关沟)最狭窄、最险要地段,是历代设塞建关的首选之地。《淮南子》云:“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
《西关志》对上关城记载如下:“上关门在关城北门外八里。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楼二座,敌楼二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烽堠一十二座。隆庆卫地方,里口紧要。”;“上关八达岭守把军八十三名:内上关门军三十名,八达岭军五十三名。”、“上关墩。冲要。离关八里,夜不收九名。”
《四镇三关志》对现址居庸关的记载如下:“皇明洪武元年以昌平县隶北平府建居庸关,大将军徐达建。”
1.
2.建关设城(东汉至西晋前25-317)。居庸关始设关城源于东汉,在八达岭附近建关,因地处居庸县内,故名居庸关。
3.废关复塞(五胡十六国317-420)。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以蠮螉塞之名取代居庸关,此地因受少数民族统治,军事冲突少有发生,其军事战略地位下降,无建关城的必要。
4.居庸、军都两关并置(北魏至隋朝386-618)。《新唐书》记载:“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这里说的居庸故关,并不是现在的居庸关,而是再往北4公里的上关。),“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此时期居庸和军都两关并存。
5.多关统称广义居庸关(唐代至元代618-1368)。自唐代始,居庸关本质和内涵变得更广了,所辖范围也由原来具体某点扩大到整个军都陉。即广义的居庸关,包括居庸关、军都关、居庸下口、纳款关及上关等,都是居庸关的组成部分。
6.居庸关防区(明代1368-1644)。有明一代,近300年的明史中,始终未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居庸关在这期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军事地位亦处于历史顶峰,防守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明《西关志》记载疆域:“居庸关,东至西水峪口与黄花城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口峪口紫荆关界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州界百二十里;南至京师百二十里。”
居庸塞或居庸关最古老的关隘,建在何地,因年代久远,已无遗迹可寻。直至北齐初年,北齐在边塞互市,于关沟中置新关——纳款关,即今上关城,设关收税。后来,唐之蓟门关、军都关,辽、金、元之居庸关,皆为上关城。直至明朝才因因上关城地域狭窄,不易屯兵,将居庸关关城才移至今址。
至于移关的具体时间,现也存在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洪武年间徐达所建居庸关仍为上关城,今居庸关关城为景泰年间(1450-1457)王鋐所建,这观点占多数。观点支持见《延庆卫志略》:“明太祖既定中原,付大将军徐达以修隘之任,即古居庸关旧址垒石为城,即今上关。景泰初,王师败于土木,兵部尚书于谦言:‘宣府,京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亟宜守备。’乃以佥都御史王鋐镇居庸,修治沿边关隘。因旧关地狭人稠,度关南八里许古长坡店创建城垣,即今延庆卫城也。周围一十三里三十七步有奇------旧志按:《四镇三关志》以今延庆卫城为洪武时所建,据本卫旧志以为创自景泰初年。以应从旧志为是------上关城即古居庸关旧城也。前明自大将军徐达经理后,永乐二年重修。宣德间,工部侍郞许廓又重修。景泰以后,建卫城于古长坡店,上关居民寥寥。”
第二种观点认为,徐达于明洪武初年建居庸关即为今址。观点支持见《西关志》:“按居庸城垣,前代无考。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关北遁。二公遂于此规画建立关城,以为华夷之限。周一十三里有半二十八步有奇。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二面筑于两山之下。各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
对上述两种观点,笔者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之说,原因有三:
其一,《延庆卫志略》明确指出:“旧志按:《四镇三关志》以今延庆卫城为洪武时所建,据本卫旧志以为创自景泰初年。以应从旧志为是”。
北京的西、北、东北都是山地,东部面临大海,南部为平原,形势上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若进入北京,唯有通过崇山峻岭中为数不多的峡谷关隘。这其中尤以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最为重要,它们共同构成古代进入北京的四条大道:西北居庸关大道:可达大同、张家口、蒙古高原;太行山东麓大道:与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相通;东北古北口大道:可达辽东、朝鲜;正东山海关大道:可达辽东、朝鲜。
上关城原关城矗立于两山之间,后因修筑铁路、公路,将上关城一分为东西两段,原有城门及城墙已无痕迹。
关城东侧墙体相较西侧要简易得多,时断时续且均为毛石垒砌。此外,还有2座毛石垒砌的墩台和5座小型“寨堡”(临时屯兵驻地),共同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援的防御体系。
上关城老照片(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图中左侧墙体为上关城东侧城墙。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当年的天堑变为坦途,远处雄伟、蜿蜒的八达岭长城早已成为了看客和局外人。
东二墩台较之东一台稍大一些,但保存状况差一些,墙体石块间有水泥勾缝的痕迹,为现代人的修复手段。其东南角已经坍塌。
东二台东北侧面。

在东二台附近发现了一整块瓦片及数片碎瓦,可以推测此台当初是有铺房之类的建筑。
敌台南侧山势较陡,且在关城内侧,没有墙体出现,只不过在山脚下较为平坦的地方修筑了城墙,与关城南墙相交。
此段墙体即为关城南墙的一小部分。
回看东二台,台对面的墙体为西段北侧墙体,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段墙的确很陡。
石墙继续向前延伸,我们也将继续探索上关城五个小型寨堡。这已经超过《西关志》所载“上关门------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关城范围了。至于那五个寨堡是何时修建的?与上关城是同期修建的吗?为什么修建?有待考古工作者及历史学家揭开迷底。
这个角度能够看较完整的寨堡,从目测来看这个小寨堡面积能超过100平方米。
第五座寨堡,这个塞堡是五个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估计有上千平方米。当时工匠们随山就势利用一切建筑手段将小城建成一个完全封闭的形态,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呀。
寨堡中心位置发现一个类似地窖式的人工建筑,应当是一个储物间。
这是寨堡西北角,从地理位置及石块的体量来看极有可能是一个角台。
三、上关城西段。
上关城西段有砖石结构的“人”字形残墙,呈南北分布。在撇捺交汇处有毛石垒砌的敌台一座。由敌台再往上还有一道毛石墙体,墙体一直延伸到上端的另一座毛石垒砌的敌台。人字墙北侧墙体长168米,墙体断头处距京藏高速辅路不足10米,南侧墙体长119米,墙体断头处距京藏高速辅路约30米。
西段人字形墙体。

西一墩台东立面(图片左1/3处),干石垒砌,位于人字形墙体之交汇处。
俯瞰关沟内高速公路及铁路。
元代摩崖佛造像。位于上关城遗址西段附近。
仙枕石(又称穆桂英点将台),上关城遗址东段附近。
《昌平县志》记载如下:仙枕石位于居庸关北上关城南的河滩中,民间俗称穆桂英点将台,为独卧河滩中的一块巨石,高3米、体积60立方米。卧石的西侧刻有大字隶书“仙枕”,落款“吕贲书”。仙枕二字旁有一段纪事刻字曰“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二十三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关入援,二十二日虏败遁,二十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卧石的南部刻有自称“太行散人”者作诗两首:“峡琴不可见,仙枕尚堪眼。山色诊去霭,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赏玩开胸抱,悠然未欲还。”“盘石茗然古,仙踪去未还。黄粱曾几度,白鹤任长年。此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石面上有大小二十八个圆眼,民间传说为穆桂英搭帐篷杆眼,故又称仙枕石为“帐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