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沿河口、沿河城长城20200725

标签:
沿河城沿河口西奚古道永胜门沿字三号台 |
分类: 行摄长城之门头沟 |
沿河城城堡、烽火台、敌台、墙体、关口及西奚古道卫星图(下图中长城墙体为绿色线条相邻位置,沿河城墙体为绿色区域内白线所示)。
沿河口明长城防御体系隶属真保镇沿河口下,《四镇三关志》对沿河城及其所辖隘口中、空心敌台有如下记载:
“沿河口下隘口十七。沿河口正城一道缓、石港口正城一道缓、东小龙门口正城一道缓、天津关口正城一道缓、东龙门口正城一道缓、天桥关口正城一道缓、梨园岭口正城一道缓、天门关口正城三道缓、洪水口正城一道缓、西小龙门口正城三道缓、夹耳安口正城一道缓,上十一口俱景泰一年建。乾涧口正城一道缓、爨里口正城一道缓、支锅石口正城一道缓,上三口俱正德十年建。滑车安口正城一道缓,嘉靖二十四年建。毛葫芦安口正城一道缓,嘉靖二十八年建。恶峪涧口正城一道缓,隆庆二年建。边城共580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15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


沿河口防御体系乃至整个门头沟境内明长城均以“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摘《读史方舆纪要》) 为原则修建。无论是墙体、城堡、隘口、挡马墙等设施均与京西古道有交集,长城守护古道要塞,古道传递烽火敌情。
京西古道分为商道 、香道、军道三大类。三类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和平年代自成体系,战争年代又皆为军道。沿河城位于京西莽莽太行山中,扼守在永定河拐角及西沟交汇处。它串联起了西奚古道上所有长城的关隘、城堡、烽火台、驿站等军事设施。
西奚古道自昌平居庸关起,西南方向经长峪城、镇边城进入门头沟界房良口、向阳口、沿河口、龙门口、天津关、柏峪村、东龙门涧、梨园岭、瓦窑、进入河北省涞水县,再经易县紫荆关,最终到唐县倒马关止,全长260余公里。其中门头沟境内有40余公里,是“内三关”之间的连接线。沿河口长城各隘口、墙体、城堡、驿站皆建在西奚古道主线及其支线之上。西奚古道主要支线有石岩沟道、龙门沟道、刘家峪沟道、斋沿道、军沿路古道、天津关古道、清水北沟道、小龙门古道、洪水口道、向阳口道等十余条之多。
西奚古道与沿河口长城防线示意图(图中底图摘自《京西古道》,彩色线条及彩色文字为笔者所加):图中红色线条为西奚古道,粉线段和红字为隘口及城堡、墙体。
沿河城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沿河城村原名“三岔村”(西沟、永定河南北两岔),因城靠近永定河而得名沿河城。
沿河城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地,以屯军戍防为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其城南倚城子坨,北靠永定河,依山傍水,与沿河隘口的沿字一号台和二号台两敌台隔河相望。沿河城整个城堡呈弓形,沿永定河一面的北城墙及东西城墙平直,南墙沿山势起伏。东西长500米,南北宽约250米,城周长1182.3米,占地面积79200平方米。
明永乐四年(1406)在此地设守御千户驻防,始称“沿河口”;景泰二年(1451)设调卫所官员把守,统领沿河口营、忠顺营,下辖17个隘口,把守80里防线,隶属真保镇紫荆关参将府节制;嘉靖二十四年(1545)添设大板仓储米石;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沿河口守备公署,添把总一员;嘉靖三十三年(1554)改守备,隶属真保镇马水口参将府节制;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在沿河口至小龙门一线修建空心敌台;万历六年(1578)建沿河城以屯兵防守。
城堡原设4门,东为“万安”,西为“永胜”。南北两门均为券形水门,南水门因南边山势高于城堡,山上雨水经常进入城堡,于上世纪60年代封堵,至今未开。北水门保存完好。城堡墙体采用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成,是典型的虎皮墙。墙体宽约3-4米,残高2-3米。北墙建有5座墙台,宽7.7米,宽6.6米,墙体上断断续续残存数段垛墙。
沿河城自东门向西排列6座骑墙敌台。四角还配有炮台。城堡南山还建有烽火台2座(一座已经坍塌,一座保存尚可)。
西门为砖石结构,券洞高3.1米、宽2.74米、进深12.16米,券洞内南北两侧各有小券洞一个,高1.4米、宽1.4米、进深2.7米,是夜间守城士兵避风御寒休憩之所。

沿河城现存当年修建时所刻“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立于西门外,其内容如下:
“沿河口修城记
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
今皇帝六年,御史中丞张公来抚畿南,按行兹土,则询其将吏曰:是固宜有城,今邑落郊保皆城而兹阙如也?对曰:先抚臣请于朝矣而未竟也。公曰:夫业已得请,奈何玩岁视荫而稽成命,守土之谓何?则命吏具畚锸积储偫期,期而不具罪之;命将校督吏杂分工而作期,期而不就罪之。将校及吏士奉约束,惟谨凡数月告成事。
上闻而嘉之晋公副都御史,留填抚如故,赐将吏各有差,余惟设险守国戒于易,而宋儒以为重门击柝,为待衰世之意小康之事耳。夫岂惟小康,即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下,岂能遽忌备哉,然则戍乕牢去,下阳春秋无讥矣。先是虏阑入塞,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士之属橐鞬出捕虏者志死,绥而犹以内顾分其锐,病在无城,且地当万山中,潢池桴鼓时时而有,百姓未能帖席卧也,不能备盗何论备虏。假令之役以坚城当其冲,虏即深入,则狼顾而恐议其后,此其利害较然矣。今士民赖主上神武,大虏内附,无赤羽之警,籍公筹策以其间为此城也。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保,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强赴敌,人人自坚无二心。西扼虏、东护三辅诸郡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而无忧虏。此其为国家计久远,岂惟一城。天下无事边臣不复修备,即修备尔不复见功颂者,虏哄于西陲而言者始扼腕谈御虏事,练甲缮塞凛凛不暇给,余从宜指周视关城,未有如沿河口之壮者也。夫惟远计顾书之臣,见未形而备不然。语曰:众心成城,价人维藩,是城也。实于辇毂称藩篱,惟公之经略以及于此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公名卤别号浒东,河南仪封人,余则公礼闱中所取士云。
万历十九年辛卯夏四月吉日。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奉敕总理紫荆等关保定等府地方兵务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
《沿河口修城记》石碑历经400余年的风风雨雨,历经磨难保存至今天也算是神奇。万历十九年(1591)汉白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在城东圣人庙立起,碑高2.17米,宽0.88米。石碑历经近400年,一直安然无恙,直至近代还是被人推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碑躺在圣人庙任凭村民用锄头铁锹的击打,石碑上的字迹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刚好此时社员李文达是队里的饲养员,每天在圣人庙喂牲口,因牲口槽过高,石碑被当成了喂牲口的垫脚石,恰好字迹面朝下,直至区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石碑才算完好的保存下来。2016年碑座因翻动不当而裂为两半,实是可惜。
沿河口修城记石碑。

券洞内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小券洞,高1.4米、宽1.4米,进深2.7米,是夜间守卫城门士兵避风御寒休憩之所。东门也有此小券洞,规格同此。
城堡西墙。整个城堡墙体均为毛石砌筑,灰浆勾缝,墙体五色斑斓,典型的虎皮墙。
城堡西北角楼(炮台),2013年复建。新修的角楼坐落在400余年的虎皮墙之上,大有格格不入之感。
此水槽宽约一米有余,长三米有余,应为当年明军军马饮水之用,历尽沧桑。





城堡北门外侧,窄小仅通行人,实为水门。

北门内侧。
沿河城自东门向西排列6座骑墙敌台,敌台明显是后来重修,与古老的虎皮墙有很大反差。
北墙外侧因紧邻永定河,还建有三道附墙,一是加强墙的坚固性,二是抵挡永定河雨季时猛涨的洪水。紧邻主墙体的第一道附墙建筑形式和用料与主体一致,也应是原墙体。







沿河城东门(万安门)。此门于20世纪60年代初修丰沙复线时被拆毁。2013年修复,现宽2.74米、进深12.18米,南北两侧同样也各有小券洞一个,功能同西门小券洞。
拆毁后的东城门,原为砖石结构,20世纪50年代,因修丰沙铁路而拆除(图片来源《京西古道》一书)。


城堡南墙随山就势而建。南门被堵,寻找不见。








戏台始建于明代。坐南朝北,三间,面阔6.2米,进深7.2米,戏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古民居四幢分别为沿河城村142号、147号、151号、152号。雕花门楼、虎头瓦当、墙腿石饰、门墩石、影壁等仍保留了历史的烙印。
古槐树,几百年的树龄,也应为明槐,与古城一起共同见证了沿河城数百年的沧桑巨变。
此外,这里还曾有瑞云寺、上衙门、下衙门、镇海侯泥塑、营房、马王庙、圣人庙、校场等军事、宗教设施,但因年代久远,大都有名无实了。
古槐树。
上衙门,明设守备府,清代四品都司驻防。位于城内东南,一连数进,规模宏大。统辖沿河口至小龙门80里防线。义和团运动时被八国联军烧毁。后为财主重建,俗称“花大门”。




沿字二号台也只余台基,基上部分无存,台上方还有数十米长的墙体相连。


沿字五号台(左)、四号台(右)分守沟谷两侧,大有锁关闭谷之势。
左为四号台、右为五号台,两座敌台保存如此完好,是我见到的最精美的敌台,完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五号台南面,完好,4*4规制。

五号台北立面,券门正中,箭窗左右各一,东、西、南三侧各四箭窗,另有两排方孔,上为射孔,下为排水孔。
上城通道两侧各一。




李少文在其《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一书中将此台称之为“中华长城第一楼”:“沿河城西南3-4里有个名叫‘沿河口’的小村,山口东西各矗立着一座高大完好的守口空心敌楼,其中东面那座编号‘沿字肆号台’的那座,好像是上帝昨天才创造出来的奇迹,其规制之宏伟,其用料用工之精良,其完好如初之品相,绝对的天下无双!若称其为中华万里长城的第一楼,当之无愧。”
敌台券门在东侧居中,也有完美的匾额,一台两匾额,实属罕见。门两端各一箭窗门。

敌台南立面,有完好的匾额:“沿字四号台”。
两侧均设有上台台阶。




此为支撑楼橹立柱的石础。

石羊沟两侧山体呈90度,嵯峨无比。

从石羊沟口北行约二里,便可见到沿字三号台,4*4规制。东西南三侧各四箭窗,每个箭窗下面均有一个方形排水、通气孔;楼顶有完好的垛墙,每侧还有两排小孔,上排三个为射孔,下排四个为排水孔,小孔皆为汉白玉。形制同四号敌台。
敌台北立面有一门两箭窗,门居中,箭窗左右各一,条石腰线贯穿其间。门上方有保存完美的匾额:上书“沿字三号台”。







此台一层顶部镶有四处砖雕(以下四图均为墙友“我爱我的小红马”所摄,在此深表感谢),无论是工艺造型、还是审美设计,均是美轮美奂、无以伦比。这也是我所见到长城敌台中的唯一一处雕花(后来又听说沿字十二号敌台也有此种砖雕,甚是期盼早日得见)。



上台通道口。

楼上保存着精美的垛墙。



楼橹墙基及柱基犹存。

原来是排水孔,外接吐水嘴。这种形式的排水设施也是我首次所见。
敌台前方有城墙拱卫,俨然形成一座小城堡。后经查阅资料才知,此为二道城子是石港口巡检司治所原址,足见此台镇守位置之重要。
巡检司在元、明、清为县级衙门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
明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130)
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
明巡检司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
明代为有效控制外出特别是在路途中、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特设巡检司制度。洪熙元年四川顺庆府蓬州老人度智明之言可供化佐证:“本州人民稀少,东接营山、渠县,南抵广安州。洪武间本州设巡检司,后革罢。累被强贼劫掠,居民星散,不能御盗,乞仍设巡检司,除授巡检,于附近州县佥弓兵缉捕,庶得盗息民安。”(《明宣宗实录》卷10)
二是,卫所制的补充。
军事力量对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是,正规军队的数量毕竟有限,卫所不可能遍布广大乡村。置撤灵活且无需国家财政供养的巡检司制度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及,成为国家发挥治理的重要补充。


三号台位置非常重要,它在沟谷拐角的高台处,对于来自冀北、晋北及蒙古之敌一目了然,守护着石羊沟和通往沿字四号台方向的垭口。据墙友所述,在沿字四号台北侧垭口,有一道数百米有余的墙体横贯垭口,成为又一道防线。必须一探究竟。
沿垭口南上,无路可寻,披荆斩棘千米之后始见墙体。
墙体西进绝壁之上。
墙体东沿至悬崖之下,数百米有余的墙体横贯于垭口之上,形成了三号台与四五号台之间的又一道防线。
下图为前辈墙友11路军所摄图片,据他分析,这段墙体还有两座墩台,实地考察后我也赞成此说法:他指示的墩台地点石块坍塌的体量的确明显大于两端墙体坍塌的体量。只是夏日草木茂盛,图片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现实,冬日则可一览无遗。
下图为沿河口村中通向沿字四号台的台阶,台阶上赫然镶有“保护历史文物”六个大字,可见当地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多强。就是因为沿河口村民的这种文物保护意识,才使得沿字三、四、五号台保存如此之完好。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有人要拆毁这几座敌台时,有一位叫魏如兴的老人带领村中青壮村民拿着棍棒登上敌台,警告来人“这两座楼是沿河口的标志建筑,拆不得!谁敢上来拆楼,就跟谁玩命”。就此吓退了拆楼之人,从而保住了敌台。我们应当向扫魏如兴及其沿河口村的村民真诚的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