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

(2017-09-15 15:10:26)
标签:

居庸关

军都陉

关沟

明长城

分类: 行摄长城之昌平

  一提及到旅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将目光定在远方,认为只有在远方才能看到美景、收获知识,而忽视身边的美好、不被珍惜。这也许是与对身边的风景太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麻木感,而远方的景物新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向往之意。事实上身边的美好未必不如远方,多少人陷入了这样的俗套和怪圈。在这方面我也未能免俗;几年来北京周边的野长城我已经走得很多了,就是没有特别关注一下离家只有十二三公里的居庸关长城。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刘珊珊所著《居庸关》一书,才知自己对近在咫尺的居庸关知之甚少,同时也对忽视身边美好的景物而惭愧不已。

     居庸关自古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居庸塞,至今制塞建关近三千年。那么居庸关为何能够屹立数千年而不倒?值得我们去认识它、了解它。下面主要从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居庸关地理格局;2. 居庸关长城经历的著名战争;3.居庸关历史沿革;4.居庸关明长城防御; 5.京张铁路;6.关沟七十二景。

 http://s5/mw690/002m4P5tzy7efWoTLmc64&690

图:居庸关全貌。 

一、     居庸关地理格局

(一)     北京自然地理特征

想了解居庸关,我们首先了解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古代对于都城的选择都是经过各种优化组合,其中对于地理条件的考量最为重要:地势较高,有山可恃,有险可守,距水较近。北京的地理位置兼具以上各种有利条件。清朝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对北京赞誉:“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

 http://s12/mw690/002m4P5tzy7efWupw7hdb&690

图:北京自然地理图。

 

北京的西、北、东北都是山地,东部面临大海,南部为平原,形势上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若进入北京,唯有通过重山峻岭中为数不多的峡谷关隘。这其中尤以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最为重要。居庸关与其它三关遥相呼应,共同占据着古代进入北京的四条大道:

    西北居庸关大道:可达大同、张家口、蒙古高原;

太行山东麓大道:与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相通;

东北古北口大道:可达辽东、朝鲜;

正东山海关大道:可达辽东、朝鲜。

http://s11/mw690/002m4P5tzy7efWwAOYGda&690

图:古代北京周围四条大道示意图。

 

(二)     关沟军事地理格局

居庸关建筑在关沟内,关沟位于南口镇与八达岭领口之间,长20公里,是历史上自京师至塞外的要路。

关沟古称军都陉(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是太行八陉之最北之第八陉,曾经是明代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因关城林立而得名。关沟也是太行山(西)与燕山(东)两大山脉的地理分界线。

 http://s8/mw690/002m4P5tzy7efWSL7JJ97&690

图:太行八陉。

 

在北京周边有众多军事关隘如黄花城、慕田峪关、居庸关、古北口关等,其中居庸关距京师最近,只有46公里。到京师腹地,这里是最近、最易走的通路。

作为首选通道的军都陉,这里的地理环境可谓是至绝、至险。对于居庸关的地形、地势,古人有许多精辟的描述。

吕氏春秋》: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

《淮南子》: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

乾隆皇帝: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

明代李贽: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难;

金朝李英: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

居庸关“切近京师,天险莫比”,其绝险地理形势,使其占在异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沟是京西北山脉最低处,同时也是最薄之处,堪称北京西北军事屏障的最薄弱环节。此地一旦失守,胡虏半日内便可到京师,可见居庸关的设防是多么重要。

居庸关作为边陲重镇,见证过多次朝代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将在此建功立业:如1926年冯玉祥大战张作霖、1937年南口战役;又有不少朝代因居庸关的失守而消亡:如金灭辽,蒙古灭金、李自成灭明等。

 

二、居庸关长城经历的著名战争

居庸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居庸关留下过很多次战争的史迹。居庸关的得失甚至关系到很多朝代的兴亡。

1.      鲜卑人攻打居庸关。

汉代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就有鲜卑人攻打居庸关同汉朝守将大战的记载。

2.      辽灭后周。

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大军南下,先后力克居庸关、古北口,北京的门户顿开,辽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后周灭亡。

3.      金灭辽。

辽代末年,金兵攻关时,辽兵隐蔽在悬崖下面,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压死许多,便不战自溃,很快辽灭亡。

4.      金灭北宋。

1122年,在宋金灭辽战争中,宋朝收回了早在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中的燕京、蓟、景等六州之地。但仅过三年即1125年,金在消灭辽残余势力后开始攻宋。考虑到居庸关难以攻下,金分兵由紫荆关入寇易州反攻居庸关,关城失守,燕京最终沦陷。

5.      蒙古灭金。

金兵占据居庸关时,蒙古兵多次攻打该关。一次元兵攻到关外,金兵用铁水将几道关门封死,并在关沟内外布满铁蒺藜,选派精兵防守。结果成吉思汗改变了计划,转而南下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攻入,然后兵抵居庸关南口,南北夹攻,攻破居庸关,从而一直打到了金中都。

 http://s11/bmiddle/002m4P5tzy7efWF16c20a&690

图:蒙古伐金路线图。

6.      明靖难之变。

明朝朱棣于1399年发动靖难之变时,为解北顾之忧,率先拿下居庸关,为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奠定根基。从而定都北京,后来也就有了现在的十三陵。

7.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它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14497月,蒙古瓦剌部侵忧辽东、宣府、大同等地,明军大败。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出居庸关,到达前线大同。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取道蔚州由紫荆关退兵,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813日,明英宗朱祁镇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兵部尚书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最后导致明英宗被俘。土木堡一战,明军精锐折损大半,瓦剌趁机入侵北京,但他们没有选择进攻坚不可催的居庸关,而是南下攻破紫荆关到达北京。

8.      李自成灭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皇帝景山自缢。

9.      南口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为解除侧背威胁并实现“西进南下”的侵略政策,发动了南口战役。19378月初,日军派出共计7万兵力的精锐部队,直奔南口。中国国民党军共6万人迎击日军。双方在以居庸关、南口为中心,东起德胜口,西至横岭、镇边城长约100里的山地战线上展开大规模、拉锯式的激战。由于在猛烈攻击居庸关国军防线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秘密迂回水头村穿越长城,包抄国军后路。此时南口防线的汤恩伯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不得已放弃了居庸关、南口、八达岭防线,迅速西撤至张家口方向。

对此清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里感慨道:“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三、     居庸关历史沿革

(一)     因势设塞——(春秋至西汉 770-25

春秋时,居庸隶属燕国,当时燕国就利用居庸关险要的地势设立居庸塞,来扼制山口。这时期平时并不驻军防守,战时才驻军。

(二)     建关设城——居庸关(东汉至西晋 25-317

居庸关始设关城起源于东汉(25-220年),汉在秦长城沿线上的八达岭附近,建了一个很大的关口,因在当时的居庸县内,故名居庸关。

(三)     废关复塞——蠮螉塞(五胡十六国   317-420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记载这段历史的文献均不见居庸关之名,取而代之的是蠮螉塞,此地因受少数民族统治,军事冲突很少发生,显然其军事战略地位的作用已无足轻重,也没有建立关城的必要了。

(四)     两关并置——居庸和军都(北魏至隋朝   386-618

    在北魏至隋朝时期,这里是军都陉内居庸和军都两关并存。《新唐书》记载:“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这里说的居庸故关,并不是现在的居庸关,而是再往北4公里的上关。《新唐书》又载:“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可见当时居庸塞在外,军都关(纳款关)在内,的确是两关并存。

(五)     多关统称——广义居庸关(唐代至元代   618-1368

    自唐代始,居庸关和军都关称谓混淆,但本质和内涵变得更广了,所辖范围也由原来具体某点扩大到整个军都陉了。即广义的居庸关,包括居庸关、军都关、居庸下口、纳款关及上关等,都是居庸关的组成部分。

(六)     防区扩大——居庸关防区(明代  1368-1644

明灭亡后,元统治者逃回蒙古,但依然伺机反攻,不断南侵。明初就开始建筑万里长城。近300年的明史中,始终未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居庸关在这期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军事地位亦处于历史顶峰,防守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明《西关志》记载疆域:“居庸关,东至西水峪口与黄花城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口峪口紫荆关界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州界百二十里;南至京师百二十里。”

清统治者的边防思想及对长城的态度,使长城的军事作用渐渐退化,居庸关也不例外,现在成为我国的著名的旅游胜地了。

 

四、     居庸关明长城防御

(一)  北京的明长城

明长城是今人的称呼,在明代当时不称长城,而称边墙,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历朝修筑长城均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尤其是秦朝为甚。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他对农民的饥苦最为了解,常告诫太子及臣下要爱惜民力,少动土兴修,基于这种认识,明朝皇帝非常忌讳长城之名,而将长城改为边墙。

明边墙过去的传统说法是全长6300余公里,新公布的数据包括了辽东与青海的边墙,长度是8851.8公里。明朝统治者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嘉靖年间明朝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故称:九边十一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北京的长城分属蓟镇、昌平镇、真保镇三镇,它东、西、北都有长城,自东部平谷到北部延庆,再至西部门头沟,地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等6个区县,总长629公里,敌楼800座。由于北京周边长城是明代的国防前线,又是京师的屏障,因此修筑时在其,质量和布防密度非寻常地方可比。

北京的长城分内外长城,它是在怀柔西栅子村的“北京结”处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向北为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山西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向西是内长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涞源、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http://s16/mw690/002m4P5tzy7efWO9kUD5f&690

图:内外长城走向图。

 

内长城,又有“内三关”和“外三关”:东边的三座关口,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西边的三座关隘,偏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图:内三关示意图。

(二)              居庸关的明长城

居庸关属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的昌镇。昌镇长城,主要管理内边长城,是为加强京都和帝陵(今十三陵)的防务而从原蓟镇中划出来增设的。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西至紫荆关东麓,著名的关口有慕田峪、居庸关、黄花镇关、将军关等。昌镇长城全长230公里。其中有部分山区,利用巨石为天然壁嶂,没有筑墙;另有部分平原如柳沟,建土边(土垒的)长城的,也是因地制宜。当年在中原纵横驰骋的李闯王,就是从柳沟先入德胜口,再下十三陵,后居庸关守将唐通投降,最终导致北京陷落。

1. 居庸关明长城的修建。

居庸关明长城在明洪武元年修筑之后,又在弘治(朱祐樘,明第九个皇帝,葬泰陵)、嘉靖(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葬永陵)、万历(朱翊钧,明第十三位皇帝,葬定陵)年间又多次增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其劳最大的为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在荡平倭寇后于隆庆(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葬昭陵)二年(1568年),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自1568-1582年在北方就职间,对明长城的修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戚继光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了蓟、昌二镇边墙的修筑,增修加固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1000多公里的长城。在修建长城过程中,戚继光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个别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戚继光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了空心敌台。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中部为空心部分,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

 http://s13/mw690/002m4P5tzy7efX7Xbmk8c&690

图:障墙。

 http://s13/mw690/002m4P5tzy7efXat3IMfc&690

图:挡马墙。

 http://s12/mw690/002m4P5tzy7efXd8C4r9b&690

图:楼橹。

 

2. 居庸关的军事屯兵系统。

明朝屯兵城按驻将级别、战略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等级的城池,由高至低依次为镇城,如山海关;路城,如镇边城;卫城,如八达岭城、长峪城;堡城,如上关城、南口城、岔道城、土木驿堡;关隘(关塞和隘口),如贤庄口、灰岭口、虎峪口、锥石口、撞道口等。

居庸关城在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发展进程中,防御级别最高时为镇城,由镇守总兵驻守。从这一点讲居庸关防区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关城了,它是一个防区,以居庸关关城为中心,由关沟向外围扩展,分别有中路、北路、南路、东路及西路的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共8条防线。防区内有镇城1座、路城2座、卫所城3座、堡城若干,防区内还有更多的比堡城更低一级的隘口。

 http://s12/mw690/002m4P5tzy7efXgkT4Tcb&690

图:居庸关关隘示意图。

表一:明居庸关防区各层级防御性军事聚落:

级别

名称

最高驻官

年代

上级机构

镇城

居庸关城

镇守总兵官

1554

昌镇

路城

横岭城

横岭路参将

1566

昌镇

镇边城

横岭路参将

1553

昌镇

卫所城

白羊口城

设守御千户所

1451

昌镇——横岭路

八达岭城

千户所

1311

昌镇——居庸路

长峪城

千户所

1521

昌镇——横岭路

堡城

灰岭口

守备

1570

昌镇——居庸路

石峡峪

守备

1568

昌镇——居庸路

上关城

 

 

昌镇——居庸路

南口城

 

 

昌镇

岔道城

守备

1551

宣镇

土木驿堡

 

1394

宣镇

榆林驿堡

 

1394

宣镇

 十三陵东、西、北三面为高山拥抱,南面川地平缓,是皇家建陵园的最佳地势。除了每个陵都各有罗墙而自成一体外,陵区的外围,南面川地丘陵建有围墙,东、西、北三面封堵山口,山口共有十个,设关城和水门,使十三陵成为一个整体。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环山凡十口,凡口皆有垣------”。 “十口”由居庸关的驻军分管,都是十三陵陵区乃至居庸关防区不可分开的组成部分。十口分布情况如下:自大红门往东,依次为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灰岭口(上口)、贤庄口(下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最后又回到大红门。

http://s4/mw690/002m4P5tzy7efXiw35hd3&690

图:十口图上。


http://s14/mw690/002m4P5tzy7efXjzkT31d&690

图:十口图下。

3. 居庸关的军事防御的层级性。

明朝京师的防御是多层次、大纵深、互相策应的,所谓多层次可以分为地理位置和防御级别两个方面。

地理位置的多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次:以居庸关外围的长城防线(大同、宣府、独石口、偏头关一线);第二层次:紫荆关、白羊关、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一线;第三层次:即为九门之外一线。

防御级别多层次指上至各镇等高级别防御体系的联防,下至长城沿线各个关口之间的协同作战。历史证明,居庸关无疑具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之势,但并非说仅凭一座居庸关就可以完全实现其功能,它对北京的屏蔽作用必须与其他相邻各镇、卫、所、关隘相辅相成,互为犄角,才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居庸关关隘的军防体系按其防御重要程度和戍守的边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居庸关关城,第二层次为居庸关关沟,第三层次为居庸关防区。三个层次形成了良好的梯次,可有效展开防御,外则居庸关防区内各关隘联防,中则居庸关关沟内的纵深防御,内则居庸关关城的重点严防,形成有层次、有纵深的防御部署。

第一层次为居庸关关城。

明洪武元年,大将徐达、常遇春重建居庸关,为现在的居庸关奠定了基础。居庸关关城位于关沟最开阔地段,距南口7.5公里,距北口12.5公里。居庸关扼守南北交通要道,并且要道两侧都要是狭窄如线的峡谷,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施展火力。关城东西侧是两座大山,其西为金柜山,其东为翠屏山。两山周边皆为深沟。在距居庸关南券城1公里处,东西两山相距不足百米,再向北,两山之间豁然开阔,而后又逐渐收缩,如此收--收,天然形成形似船的中间宽,两头窄的易守难攻之地。

居庸关关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城墙依据所处的地形分为两类,即关城由两级城墙构成,其中城墙据山,堡城扼路。南北堡墙两侧相连东西城墙,关城形成一个共6750米的闭合圆形。关城内又有瓮城、关楼、敌楼等防御性设施。

1)瓮城。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居庸关南北关外各建一座瓮城,以增强关城的防御性。北瓮城为长方形,面积为3000平方米,南瓮城为半圆形,面积为2500平方米。

http://s7/mw690/002m4P5tzy7efXlJ7zE06&690

图:瓮城(网友图片)。

http://s5/mw690/002m4P5tzy7efXoX2x614&690

图:瓮城(网友图片)。

 

2)关城。南北堡墙上各建有关楼一座,是所有敌楼、门楼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南北两面俱挂有“天下第一雄关”匾额。

 “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在我国有两块,一块是嘉峪关,另一块则是居庸关。二者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的最早时间都已不可考。但早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有一位叫钱良择的旅行家随军前往蒙古,写了《塞外纪略》一书,途经居庸关时曰:初三日甲戌------。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盖京师北面之极冲。居庸关城门上有“天下第一雄关”为钱良择亲眼目睹,当不为虚。

据文献记载嘉峪关西门城楼上也曾悬挂过“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则徐遣戍伊犁,曾记述嘉峪关时曰: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可见天下第一雄关有两处:即居庸关和嘉峪关。

 http://s1/mw690/002m4P5tzy7efXxDOSI40&690

图:居庸关关城(网友图片)

http://s6/mw690/002m4P5tzy7efXz8ltrc5&690
   图:居庸关关城(网友图片)。                                                                                                                              

3)敌楼。四面敌楼15座,关城外,南北山险处,共筑护城墩6座,烽堠墩18座。

很多人都将长城上的敌楼叫“烽火台”,是不确切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烽火台一般设置在长城的内外两侧,或一个独立的地方,或长城之上,它的作用是发现敌情后,点燃烽火,及时传送军情的设施,它早于长城,即先有烽火台后有长城。而敌楼和长城是一个整体,建在长城之上,是军事防御设施,其作用是防御。

 http://s12/bmiddle/002m4P5tzy7efXBmRJ1bb&690

图:敌楼。

http://s8/mw690/002m4P5tzy7efXCHkZ987&690

图:图:敌楼。

 http://s5/mw690/002m4P5tzy7efXDJiLi24&690

图:南口东西护城墩。

 http://s3/mw690/002m4P5tzy7efXF8piOa2&690

图:南口东西护城墩。

 http://s4/mw690/002m4P5tzy7efXGmF9123&690

图:南口东护城墩。

 http://s2/mw690/002m4P5tzy7efXIiCCR91&690

图:金山岭长城烽火台。

 http://s14/mw690/002m4P5tzy7efXJG8bPdd&690


图:金山岭长城烽火台。

4)水门。关沟内古来有水。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记载:“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关沟河贯穿关城南北。长城与河道交叉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是居庸关的水关关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古时的守城将士借此可以控制门内外水量,洪水季节打开闸口泄洪,枯水季节储备河水供关城使用。

 http://s6/mw690/002m4P5tzy7efXL3ENLe5&690

图:居庸关水门。(网友照片)

 http://s10/mw690/002m4P5tzy7efXM9s9Pe9&690

图:居庸关水门。(网友照片)

5)云台。居庸关云台坐落在关城之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过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现塔已不存,仅存基座。基座部分(即云台)用大理石砌筑而成,保存有精美的元代石雕共1000多尊,以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

 http://s13/mw690/002m4P5tzy7efXNHkwA4c&690

图:居庸关云台。(网友照片)

 http://s13/mw690/002m4P5tzy7efXOXZH60c&690


图:居庸关云台。(网友照片)

6)其它设施。关城内历史上曾建永明寺、玉皇庙、火神庙、孔庙等10座,1972年修复后的关城仅存6座。

 http://s4/mw690/002m4P5tzy7efXQjYiv73&690

图:居庸关城隍庙。(网友照片)

http://s4/mw690/002m4P5tzy7efXSQru3d3&690

 图:居庸关关帝庙。(网友照片)

第二层次为居庸关关沟。

居庸关关城位于太行八陉最北的军都陉,这条狭长的峡谷,因居庸关而得名关沟。关沟分南北口,南口即为现在之南口村,北口即为现在的八达岭。居庸关关城控关沟之中枢,除关城之外,沿关沟一线自北向南还布置有岔道城、八达岭城(史称居庸外镇)、上关城、南口城四座防御城池(四城均辖于居庸关),纵深布局,层层严防,可谓关外有关,城外有城,以防来犯之敌。

 http://s8/mw690/002m4P5tzy7efXTZbtt37&690


图:居庸关关隘示意图。

 

第三层次为居庸关防区。

由居庸关往外围延伸扩展,范围涵盖整个居庸关的戍守边界,即“东至西水峪口黄花镇界90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120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60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界120里”。横跨昌平、隆庆、保安3州,方圆数百里的区域。居庸关防区以关城为中心,分北、中、南、西、东路等8条防线,联合布防,构成网状防御体系。各路所辖隘口多达107处,每路隘口都自成体系,单独设防。

居庸关关城—居庸关沟—居庸关防区三个层次军事布防体系构筑了居庸关关隘“点—线—面”的军事防御性空间,以点控线,以线制面,以达到组织上的层层节制,互相照应,彼此配合。

 

五、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袁世凯在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修建的。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京张铁路工程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青龙桥车站的人字形铁路。它是筑路的最难之处。

京张铁路从南口北上要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施工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这样的坡道长达10多公里。由于关沟内没有宽阔的空间,不适合用螺旋环山法,所以詹天佑采用字形线路。为了安全、平稳,北上的火车到了南口以后,就用两个火车头,一台在前面拉、一台在后面推,到了字的头部,火车无需掉头,原先在前面的机车变成了车尾、由拉变推;原先在后面的机车现在变成了车头、由推变拉。其实,使用两台机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大牵引力,很好地解决了京张铁路的运输动力问题。

 字形线路并非詹天佑的发明。这种筑路形式早在美国的矿山铁路中使用过了。詹天佑不在于是否发明了这种办法,而在于能够大胆采纳并巧妙运用这种办法。

 http://s8/mw690/002m4P5tzy7eh9ZZ9hZ87&690

 图:当年修铁路时将居庸关长城一分为二。

 http://s7/mw690/002m4P5tzy7eha1vF9I16&690

 图:当年的青龙桥车站。

 http://s6/mw690/002m4P5tzy7eha3GB6J15&690

 图:居庸关山洞。

  http://s8/mw690/002m4P5tzy7eha6vv39a7&690

图:居庸关山洞。

 图:当年的保险岔道。

 http://s6/mw690/002m4P5tzy7efY4zte545&690

图:人字形铁路。

 http://s14/mw690/002m4P5tzy7efY6P0q95d&690

图:开往春天的列车(网友图片)

 http://s16/mw690/002m4P5tzy7efY8kvD10f&690

图:开往春天的列车(网友图片)

六、关沟七十二景

四十里关沟,美景甚多,素来有关沟七十二景之说。它是以山、水、谷和庵寺为主要形态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秦、汉、隋、唐为幽蓟屏障,辽、金、元、明为京畿锁钥,自古为中原通向塞外孔道,南北各民族交流枢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包括政治、军事、文化、贸易活动均与这里的景物有关。

如我们熟知的杨家将在此地就有很多传说,进而形成了一些景观:穆桂英点将台六郎拴马桩 、“六郎雕像”、“五郎影”。当然居庸关关城是关沟“七十二景”中最主要的一景。

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之一的“居庸叠翠”了。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产生于金代。是金章宗饮定的燕京八景之一,这八景名称金、元、明、清在历代都有变化,但“居庸叠翠”始终占据八景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

“居庸叠翠”因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故有居庸叠翠之名。由此看出“居庸叠翠”非一景,而是整个关沟景观的一个统称。

 http://s5/mw690/002m4P5tzy7efYali8k84&690

图:居庸叠翠。(网友照片)

http://s9/mw690/002m4P5tzy7efYcXOc0d8&690

图:居庸关云台。(网友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