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联墩之龙宝山段20170317
标签:
长城宣府东路南山联通墩龙宝山 |
分类: 行摄长城之河北 |
一、
中国的明长城分内外,长城从怀柔慕田峪方向而来,到北京结敌楼后分成两岔,向北的一路是,经过赤城、宣化、张家口、万全、怀安后入山西天镇,最后到达黄河边的偏关县,是外长城;向西的一路,经过北京延庆八达岭、河北怀来、北京门头沟、河北来源、山西繁峙、应县、山阴、朔州,最终也到了黄河边的偏关,是内长城,在这里内外长城重合。其实在内外长城中间(即北京延庆与河北怀来一线),还有一道鲜为人知的明长城——南山路长城(即学界常说的土边墙),它东自火焰山(即今怀柔县九眼楼坐落之山)起,西至合河口(延庆妫水河与怀来桑干河在怀来之南相合,形成合河口。合流后名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止。南山位于宣府东路以南,故为南山路长城,这里这所以有三重长城,还是基于北京是明代的京师重镇,又担负守护皇陵的重任。
二、南山路长城
南山路长城是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北京段石基砖砌长城,尤其是进入到怀来县境内,它的结构均为夯土为墩,且多无连续墙体。它属于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的宣府镇之东路,宣府镇东自昌镇界火焰山起,西至大同镇平远堡界止。宣府又将辖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设防。南山路长城防线归宣府东路所辖,大致相当于现今延庆、怀来二县。
南山防线为兵部侍郎江东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疏请修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参将,驻柳沟城。隆庆、万历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增修。
在南山路长城东半部即延庆县境内,有断续的城墙存在;而西半部进入怀来县后,基本没有城墙,是以“连墩列戍”形式存在,即修筑密集的墩台、堡寨,使之组成一条连续的军事防御战线,故此段又称“南山联墩”。该路长城长度及墩台堡寨的数量,据嘉靖四十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南山长垣“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总计墩七百九十座……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南山联墩属南山防线重要组成部分,其位于延庆、怀来平川之南、军都山之北缓坡地带,紧临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内侧便为明陵、京师。其防线为居庸一带内口屏蔽,若居庸一带失守,虏骑可在半日内直奔北京城下,不再会有任何障碍阻隔。
南山联墩共约700多座墩台,以岔道城为中心,向东、西展开,大部分墩台间距介于160米—190米之间,最窄者间距为140米。联墩要立于墩台之上防守,利用火器完全可以封锁两墩台之间的距离。据记载每座墩台根阔五丈,顶收三丈五尺,身高三丈上加女墙五尺,下半截实心,平高一丈五尺,收顶四丈。每面五丈,周围二十丈。
南山联墩修筑于南山下平川处,而内外边墙则修筑于山脊之上,三方对比,南山无险。“宣镇无墙”一句,就是多指南山无墙。这些联墩没有连续城墙,防守肯定薄弱,虽说利用火器可以封锁两墩间的空间距离,但此段地势开阔,易攻难守,试想险峻无比的外长城一旦被外敌突破,这些联墩只不过是摆设而已, 它更多的起到的是威慑、延缓、警示作用。
四、南山联墩之龙爬山段
联墩“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岔道,即今延庆县八达岭三里外之岔道城。而龙爬山此地何在?即为现在的龙宝山村。2017年3月17日,我独自驱车前往龙宝山,探寻南山联墩之龙宝山段,这次共寻墩台16座,其中龙爬山上6座。
南山联墩之大山口---龙爬山段示意图。图中红点处为我这次探寻的墩台,其中龙宝山上共有6座,平川墩台10座。
第一墩,方形的,真像一个城堡。

天漠影视城——一个与联墩格格不入的产物,有一块小小的牌子上写:“不要进入,否则罚款2000元”。一个没有围墙的地方,为何不让人进入?为何又罚款2000元?谁赋予的权力?



第四墩。从墩台下方的细沙可以看出当地的土质何其松软,为何墩台同样取土如下却坚硬如铁?又何以不惧数百年风雨侵蚀?
山上第六墩。我的自拍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