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军都陉

(2011-10-09 20:19:52)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摄长城之昌平

穿 越 军 都 陉

 

    很小的时候就听祖辈们讲关沟的事,什么在关沟打鬼子,什么到关沟打柴……觉得它很神秘;大点时知道了关沟就是八达岭、就是居庸关,还知道关沟里有穆桂英点将台、杨五郎像,能与杨家将有关系,觉得它很有名气;上学了就知道关沟就是军都陉,此外,还有詹天佑和中国第一条铁路。更觉得它很了不起。

军都陉就在我家乡西北10公里处,无论是坐火车、乘汽车,还是骑自行车都经过无数次,唯独没有步行完全穿越过,2011年9月24日,在独行侠老哥的盛情邀请下,一起完成了军都陉的全程穿越。

早上8点左右我们就来到了八达岭,开始了到居庸关的穿越。

 

何为“陉”?

    “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山脉中断的地方”,《尔雅·释山》是这样解释的:“连山中断绝。”故“陉”是指两山中断之处的狭长地带,即自然道路。如太行八陉来自古就是交通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太行八陉是历史时期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自然通道。由南至北依次为第一陉轵关陉、第二陉太行陉、第三陉白陉、第四陉滏口陉、第五陉井陉、第六陉飞狐陉、第七陉蒲阴陉、第八陉即为军都陉。

    军都陉是由八达岭经居庸关至南口的长约20多公里的“横谷”,又名关沟。军都陉有多重陉关,分别为八达岭、上关、中关(居庸关)、下关(南口城)。军都陉比太行其他陉更为急峻,它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景色秀丽,是北京去怀来、宣化、内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现今军都陉内有京藏高速公路(北京最堵的公路之一)、北京市郊铁路S2线、京藏高速辅路和一条乡村山路,可谓繁忙之极。我们的穿越就是在这乡间山路上进行的。

 

穿越第一站: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最重要、最闻名的一段。

    八达岭原来只是隘口,后来因为军事上的需要建筑了关城,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明代《长安夜话》记载:“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八达岭长城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http://s7/middle/80a8041ftaedca8b25c26&690&690
八达岭长城

 



http://s12/middle/80a8041ft77e2de1f9bcb&690&690
八大岭长城之望京石

 

http://s16/middle/80a8041ftaedca8a07fbf&690&690
  八达岭长城之北门锁钥:“北门”系指关城是居庸关的门户,是京都的西北大门;“锁钥”则说这座关城坚固而险要,像是北京城和居庸关的一把大铁锁,可见在古代关城之重要。

 

穿越之第二站:水关长城

    由八达岭长城向东南行走5公里,就到了水关长城。它坐落在八达岭镇石佛寺村。因修建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就张铁路而截断。水关长城是明长城的遗址,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此段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长城呈“V”字型,顺应山势而行,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此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

    在水门箭楼的旁边有一宁静古朴的农家小院,它就是1909年詹天佑在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时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水门箭楼前100米左右,有一佛爷台,它是1986年出土的有着700多的历史的元代石刻。佛爷居中而坐,两边小童垂手而立,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http://s12/middle/80a8041ftaedcac278b0b&690&690
水关长城

 

http://s14/middle/80a8041ftaedca835a1dd&690&690
佛爷台

 

穿越之第三站:五贵头弹琴峡

    五桂头原名乱柴沟,为关沟七隘口之一。在五桂山下,在八达岭南9里。传说在元末,明军进攻居庸关,乱柴沟有元军把守,有火家庄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轰开乱柴沟,为明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明以火氏五兄弟为蒙古细作为罪名,杀了五兄弟,将五颗人头悬在附近道边示众,人们就称此地为五鬼头。不久明政府为了安抚人心,封他们为五显财神,人们改称此地为五贵头,修京张公路时又改回为五桂头。弹琴峡位于五桂头山间。多年以前峡谷中还有温榆河由北入峡,经过两个曲折后向南流出,为关沟胜景,但在1986年修八达岭岭公路时,河道被砂石填平,弹琴峡自此空有其名。峡西壁上,仍留有“五贵头弹琴峡”六字。

    在弹琴峡的入口往南不远,有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据传说是杨五郎像。是关沟最险要的路段,相传常有“五鬼头”作祟,于是人们雕此佛像作为镇物,保佑来往行人安全。我们到了此处只见路牌而未见佛像,找了好半天才在密林深处寻觅到它的真容。本来想近前去拜拜,只可惜山势险峻,还要披荆斩棘,而我又负重在身,只得远远的遥拜。

 http://s3/bmiddle/80a8041ftaedcae9b45f2&690&690
杨五郎像

 

 

穿越之第四站:上关长城

    关沟古道的上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城在昌平区域内,有“内三关”之称。龚自珍在《说居庸关》中言道“……南口为下关;去下关十五里为中关;去中关十五里为上关;去上关十五里为八达岭……”

    上关城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四桥子村,八达岭高速公路西侧。上关城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筑,曾经是关沟内一道重要的军事防线。该城的前身为居庸关旧址,地势险陡却没有发展余地。而以东南8里处地势险要,中间地带开阔利于驻军。朝廷遂择异地重建居庸关。《昌平县志》上记载:“该城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横跨东西两山,设南北二门及城楼。

    现在的上关长城还有两段残城墙半隐半现于西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当地人称其为“断城”。断城斜卧在约45度角的山脊上,前一段长城比较宽广,大约有三四米宽,台阶已经面目全非残墙,基本上看不出是台阶了,感觉就像一个土坡,其间杂草丛生,攀登非常困难,基本上不能直立行走,最陡处要手脚并用,完全在残墙上爬行。只有垛口、射孔仍清晰可见。

    第二段则是很窄的、更加残破的单边城墙,大约不足一米宽。全是由附近山上的石头堆砌而成,走在上面极其危险,我本来想顺着残墙攀到第二个由巨石建筑的峰火台,好容易到了巨石下面残墙路断了,四五米的高度无法攀越,只得作罢。

    在第一个峰火台上我们还看到了一条大约两米多长蟒蛇蜕的皮,它安详地卧在峰火台上,默默地守卫着残破的城墙。

http://s5/bmiddle/80a8041ft77e2dde6e974&690&690
上关长城之一

 

 

http://s1/middle/80a8041ftaedcab726d50&690&690

上关长城之二

 

http://s8/middle/80a8041ftaedcad06b6f7&690&690

蛇蜕

 

 

 

穿越之第五站:居庸关长城(中关)

居庸关以险著称,是《吕氏春秋》之《有始》篇、《淮南子》之《地形》篇中所提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之一。古人云:“居庸之险不在关(居庸关),而在八达岭。”也就是说,如果八达岭及上关不保,居庸关也就危险了,京都北京也就不保了。

    居庸关是北京的西北门户,是整个陉道的中枢。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阻止北方游牧骑兵南下侵扰,派大将徐达在居庸关扩建了城楼、水门、南北瓮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明朝廷经过几十年的“据险制塞”建设,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南口城、上关城、八达岭关城、岔道城以及西南方向的白羊城、长峪城、镇边城等处防务,统一归居庸关守将管辖。

云台是元至正年间修建的喇嘛塔基遗存,过街券洞地面的凹槽为七百年铁轱辘车辙。现仅存汉白玉望柱、栏板、排水龙头等。券门顶部雕刻曼荼罗、十方佛和小佛像。洞壁上雕刻四天王像及汉、藏、八思巴、维吾尔、西夏和梵文佛教经典。券面石上雕有大鹏、鲸鱼、龙子、怪兽等图案。

 

“天下第一雄关”匾额考

    明代长城上有两座关城曾经挂过“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一为嘉峪关,另一为居庸关。

居庸关和嘉峪关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的最早时间都已不可考。但早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有一位叫钱良择的旅行家写了《塞外纪略》一书,记述了他途经居庸关时曰:“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盖京师北面之极冲。”居庸关城门上有‘天下第一雄关’门额为钱良择亲眼目睹,当不为虚。 

  嘉峪关关城西门外现在矗立着刻有清朝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书写的“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的石碑。据文献记载嘉峪关西门城楼上也曾悬挂过“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书中记述出嘉峪关时曰:“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额书六字神飞动,想见如椽大笔挥。”由此可知林则徐所见的匾额,此时已经不存,左宗棠又重写了一幅。左公所写匾额亦有人亲眼目睹,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温文英在《昆仑旅行日记》中云:“余与折君登沙坡上见关外三面皆高山环抱,一面则雄关屹峙,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慨,诚险要也。回望关上城楼三层,额书‘天下第一雄关’”。以后,由于战火,嘉峪关西城楼焚毁,左宗棠所书匾额也已失所在。 

    山海关、嘉峪关在清朝仍被视为军事重地,多次维修并驻兵防守,为人们所重视。关城内的碑、匾较好地保存下来。而居庸关自清朝统一中国以后,战略地位日益下降,关城破败无人维修,匾额丢失也无人问津。前些年居庸关修复,经专家论证,才又挂起了“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




http://s5/middle/80a8041ftaedca978fce4&690&690
居庸关

 

穿越之第五站:南口城(下关)

    下关即南口城。南口为关沟南端之口,也是居庸关的南口。此口于北魏时称下口,元时始称南口。南口城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南北城门。其额“关南锁钥”,道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北城门和城墙早已无存,两座残城墩孤零零地立在东西山梁上;南城门尚存门洞,城顶和垛墙早无;虎皮城墙残高约5米,残长约300米,充当着部分民居的南院墙。南口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有“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的精辟论断。1937年8月的南口抗战(战役),中国军人以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万5千人。其浴血抗击日寇的壮举一时闻名遐迩,顽强杀敌的精神永远彪炳史册。

    下午三点半,我们终于完成了7个多小时,近15公里的军都陉穿越,无论是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地理探奇,还是毅力考验均收获极大。

http://s13/middle/80a8041ftaedca9484d4c&690&690

繁忙的军都陉

 

http://s13/middle/80a8041ftaedca904ab8c&690&690

军都陉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