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钱梦龙“三主”语文教学思想

(2012-09-22 11:23:29)
标签:

教育

 

论钱梦龙“三主”语文教学思想

王磊

【摘要】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著名“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是导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关注教师怎么教;“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支配的地位,只有通过“导”,学生的学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的过程”,才是三者的融会贯通。钱梦龙的“三主”理论不仅在语文教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界

【关键词】钱梦龙  “三主四式” 导读  语文教学 

一、语文课堂的回顾与现状

我所经历过的语文课堂以及根据我的有关调查和访谈:平时不怎么听课考试反倒能考个好成绩的是语文、假期作业最多的也是语文,上语文课往往提不起兴趣。

语文课堂已形成模式化。在刚刚接触新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在上课时先教生字词,然后介绍作者的笔名、籍贯、作品、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作者总的评价,以及在艰苦的背景下创作出了怎样的优秀作品,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初中阶段接触最多的就是鲁迅,七年级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八年级的《孔乙己》再到九年级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直都介绍着鲁迅。接着讲文本内容,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最后是对本节课的小结。一上语文课,那便是老师的天下,学生 “任老师摆布”;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课堂上也会频繁提问,有些问题随手拈来,可以随声附和;但有难度的问题则不能回答,老师便替我们说出了答案,属于典型的自问自答;有时还不缺少讨论的环节,但讨论的问题对课文学习没有帮助,如学习《散步》一课时,老师让我们讨论课文中的“我”做的对不对,如果你是文中的“我”该怎么做,请大家展开讨论。近一节课的讨论时间没有具体的结果,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现代教育技术近几年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或许老师接受过专业的多媒体应用培训,精心设计课件,有大篇幅的文字资料、录像、动画、图片等,接踵而至。使学生目不暇接,没有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走马观花。

平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热衷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探究,以及对重点句子的分析。这是上课的重中之重,还给学生总结了答题的模板,只要根据文章内容套上公式的应试方法。

在当今的教育现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钱梦龙的教学思想。

 二、钱梦龙的教学思想

钱梦龙是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长期以来,他大多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与探索中,冲破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解模式,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导读法,这全新的课堂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思想集中渗透和体现在他的 “三主”教学理念,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不是三个命题的静态排列,而是对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联系; “训练”是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导读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高质量的、生动活泼的训练,是导读成功首要条件。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并不是一种形式逻辑的并列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训练则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此,钱梦龙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学生观。而主体是学生,有悖于传统课堂教师的格局,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教师权威观念。

(一)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是钱梦龙学生观的主要内容 学生是什么?学生当然是人,是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青少年。而有的教师一旦进入教学领域,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能动性,一变而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成了只会按老师为他变好的程序去操练和应考的机器人!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的前提。

当钱梦龙接手一个初二的“双差班”,讲学生的一篇作文时,其实他根本就没看,不是因为他偷懒,而是看不懂。那些所谓的“文章”句子不通顺,缺胳膊少腿的“蟹爬式”文字以间莫名其妙的组合,简直惨不忍睹。然而钱梦龙却都给他们高分数!以前学生习惯了不及格的分数,一下子得到“优秀成绩”,学生们感到十分疑惑。而给出的解释是只要标题写在正中间,文章分段,就可以得到高分,并给他们鼓励。从这以后,每次作文都只提出两至三项学生做到的要求,从书写、款式、标点等形式入手,然后扩展到对内容的要求,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感到自己明显的进步。

钱梦龙老师改变了“双差班”的面貌,到毕业时与普通班的差距已经不再明显。有些老师平时帮助“差生”往往只是学习差帮学习,纪律差抓纪律,品德差抓品德,用要求一般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差生”,其结果往往是越帮学生越失去信心,越帮成绩越差。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会取得与预想的效果相反,因为方法不对。

打篮球有个“篮球架效应”,如果球架设的太低,很容易投进,玩的人会失去兴趣;但若设的太高,不容易投中,玩的人就会失去信心,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游戏者的动力。“篮球架效应”给予我们的启发,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目标与动力之间的关系。钱梦龙的尝试就给这个班设计了一个既适合他们的高度、又不断升高的篮球架,先以适当的要求树其信心,继以体面的成绩增其兴趣,再以充分的理解动其感情,最后以长期的合作坚其意志……讲究循序渐进的“战略技术”

还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提问,学生迅速作出回答,远远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当钱梦龙让该同学单独起来回答时,然而该生却支支吾吾。当钱梦龙发现该学生在照着参考书读时,并没有给予批评,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害到学生。作为老师其职责不仅是传授有关知识,而更重要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艺术,就应该是促使“人”不断向上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切、心灵的关切及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唤醒老师心中正在被激烈的升学竞争所窒息的创造激情,鼓舞老师努力当一名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家,这就是“教学艺术”。

(二)教师为主导

钱梦龙指出:我们究竟为何而教?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利益。任何理念,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利益服务的。我们评判一堂课的优劣得失,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在大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利益。有些问题很简单,老师用一两分钟就讲清楚了,而有的问题难度大,学生无论怎么讨论都是解决不了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一讲比四人小组讨论效果会更好。老师的讲,关键在于何时讲、怎么讲;讲得适时、恰当,也可以是富于启发性的。“讲”和“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优点,它们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老师讲授的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之间产生“突然接通”的效应;讲授时能回答学生苦苦思索而未能解答的疑问,使学生“茅塞顿开”;讲授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或唤起学生的进一步求知的欲望,这种“启发式讲授”显然是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的区别。总之,只要一切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标准,多一点实事求是,少一点形式主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在于老师怎么“导”。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也就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的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这是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主导的语言艺术。

(三)训练为主线

钱梦龙所教的班级应试成绩出奇的好,以训练为主自然是人心所向,制胜法宝。何谓训练?从“训练”的构成看,“训”指教师的的指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在教学中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可见,构成“训练”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互动,合作。

一篇文章的教学,如果是老师一讲到底,学生除了听讲无所事事,这当然不是主导;如果老师设计问题,与学生在问问答答中“互动”,但如果问题本身既没有启发性,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很狭小,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没有自己读文章的实践,也算不得“训练”。至于让学生大量做练习,进行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更与训练毫无共同之处。真正用“训练”的要求教读一篇文章,老师必须着眼于指点阅读的门径,学生则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老师当然也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它们必须是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问的目的不在与找答案,而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文本上来。

训练为主线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提高语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以及灵活;高效地教学,只能是灵活、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

钱梦龙的“训练”并不是那种为了应试而进行的刻板、重复的操练。“训练”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它本身并不规定什么,这要看是一种怎样的训练。如果是那种综合的、立体的、生动活泼的训练,那么现在的问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并不是单单指做习题以及课后作业。拿阅读教学来说,学生要学会读书,学会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的实践,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就是阅读训练。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读书、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必然在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这就是钱梦龙主张的训练——综合的、立体的、生动活泼的训练。

概括地说,语文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念设计,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教学实践。“导读”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导”是否有方,学生的“读”的否得法,以及两者在一个科学、有效的训练序列中能否达到和谐的统一。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语文的教育教学仍有现实的启迪与教育意义,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三十多年来,弹指一挥间。神采依旧的钱先生早已步入古稀之年,他首倡的“语文导读法”,也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百花园中永不凋谢的花朵,靠着无数后继者不懈地浇灌培植,它越发鲜艳和芳香。

注释:

1①莫怀戚《散步》七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书目第23120

2②徐明城、宋光辉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

3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6

4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1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文彦、蔡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袁振国《教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林中清  谈“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5、钱梦龙  我为什么选择语文导读[法致青年教师的信(六)[J].中学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