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作上的困惑与反思
(2015-11-30 09:38:06)
标签:
反思写作 |
分类: 写作练笔 |
写作有很多困惑和困难,越来越感觉,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写出来的,在下笔的一刹那,都想要写好它。写着写着出现一些半途而废的文章,这也是很常见的。近日写作,有些反思。
第一点,写作素材的运用。不知道别人的写作习惯如何,我是先有主题。我在写一篇文章时,首先掌握了一些素材,但是这不是我下笔的动机,往往从素材中我要表达一种东西,这样,我会再去构思,也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吧。我写小说、写散文,总是在脑海中转了又转,才会转到笔下。我写《二爷》,《枣花》等就是这样。
第二点,想表达的东西写不出来,写出来的又非自己想表达的。这是一个矛盾,比如写《疯女》时,后半部分过于写实,其实这不是我刚开始想写的初衷,没有把握住节奏。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这是写作必经的阶段,都会有写着写着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停下来,缓一缓,过个一两天,就可以写好了。
一篇文章有它自己的宿命,不是说你写的那篇很有名,其他文章就会很好了,也许技巧会越来越灵活,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每一部作品都能流传下去。写作要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万不可为了发表而发表。
第三点,读什么东西为好。我们的时间终归有限,当然要读大家、名家的作品。我的理解是,要读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如果你能在市级刊物发表文章,那你就读读省级刊物的,如果你能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那你就去读一读国家级核心刊物的。这样就会成为“蹦起来够香蕉的猴子”,才会对自己有提高。如果一个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的,就让他读国家级的,那么他只会丧失自己的自信,对自己的写作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交流也一样,网络的发达,你可以和任何一个你想和沟通的写手交流,各种文学群琳琅满目,参差不齐。但是,你要和比你稍微高一点或者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去交流沟通,才会有提高。我看过的一句话,“两匹马只有在共同快速奔驰的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潜能”。也许这也说明了,假如有一个文友伙伴和你一起交流,一起勉励,一起奋进,你或许会有一个不小的收获。
第四点,写东西要心静,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我记得武俊岭老师说过,不要为了发表而去写。这句话很受用,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而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和编辑去写。有个群,说每天强制自己写东西1000字,或许真的有用,可以让自己的语感增强。可是,我觉得一篇毫无用处的1000字,倒不如去读一篇受益匪浅的文章。也许是我自己的懒惰,始终做不到这样。我喜欢去反思,反复咀嚼一篇作品,这样即使没写在电脑上,脑子也在高速地运转。
第五点,散文、小说分开而写。最近,我一直想用小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导致散文不太会写了。有时候,他们让我给他们的散文提出意见,我总感觉他们写的太直白,太满。或许这是我最近一直读小说有关系。小说是留白艺术,而散文比较直接。所以,表达情感不同。小说比较隐忍,而散文比较炽热。
我最近读了号称鬼才的夏阳的小说,他写的一篇《与刘若英相遇》,用的第二人称的写法,这给我了启发。一个乡村农妇和大名鼎鼎的刘若英相遇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尤其是结尾,当期盼刘若英迟迟不上场,农夫鼾声如雷,在座位上睡着了。这时候刘若英上场了……还有夏阳的《新鸳鸯蝴蝶梦》,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猜测,全文一直贯穿一种写法,就是作品中人物一直在活动,而现实中的人也在活动。夏阳,他属于先锋派,和传统写小小说不同,彰显自己的一种特质,受先锋派马原的创作理论的影响。“在本文叙述时序里面,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是同时进行的”。
第六点,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平台。现在随便一个手机,一个无线网络,尽可以欣赏到一流到三流等作品。我在微信上喜欢刷屏,关注了几个微信号,有某一著名写手的,如朱成玉、张巧慧、汤小小、唐宝民等,也有群体的,比如人民文学、金麻雀论坛、聊城晚报、当代、人民文学、闪小说等等。班上的时候,多数是看电脑,不太看手机,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喜欢翻着手机看看,太多文章了,根本看不过来,再加上自己买的纸质书。就只能选择重要的看一看。所以,对于一些聊天的群,我是不参与的,除非是有名家讲课的,可以一听,其他时间都是屏蔽群消息。如果有热心文友聊天,除非自己没有思路不想写东西,可以聊聊。所以,把握时间,对自己有帮助的,多去关注看一看,否则一删了之。
第七点,读书读什么。一篇文章,应该读什么,读他的写作技巧,还是他美妙的语言,这是我的困惑,有时候一篇好的小说,鉴于篇幅长,我可能会一目十行,或者跳着阅读。阅读肯定有方法和技巧,我希望在座的老师可以共同探讨一下,有好的方法可以共同分享。
有时候,别人觉得好的文章,自己不一定读得下去,比如都知道《百年孤独》很好,但是肯定读不下去。我的习惯是,会合上作品想一想,这篇作品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哪一段文字让我觉得陌生而又新奇。
这七点是我写作的困惑,也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东西,我今天写出来,希望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给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