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中的“既望”究竟是“十六日”还是“十七日”?(原创)
(2012-08-19 15:53:32)
标签:
教学论文杂谈 |
分类: 敝帚自珍 |
《前赤壁赋》中的“既望”究竟是“十六日”还是“十七日”?
邱裕兴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既望;朔望月;历法;农历;《前赤壁赋》
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入选多种中学语文教材,如人教版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粤教版必修2(2004年7月第1版)等。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两种版本教材的注释分别为:人教版第32页注为“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粤教版第99页注为“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作为教材,两种版本的说法有出入,究竟该采信哪种说法呢?而有关《前赤壁赋》“既望”的选本注释及权威工具书又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下面分列一些代表性的说法:
一、认为“既望”是“农历十六日”的有:
1、粤教版必修2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6页“参考译文”作“十六日”。[笔者按:教材与配套的教师用书抵牾,真令人不解!]
2、霍旭东主编《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8月第1版)第964页作“十六日”。
3、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395页作“十六夜”。
4、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3页作“十六日”。
5、胡昭著、刘清涌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201页作“十六日或十七日,不过大月则一般指十六日”。[笔者按:编者说“十六日或十七日”的说法是比较中肯的,但又说“不过大月则一般指十六日”,则可见编者倾向于作“十六日”,因为查历谱书“壬戌”年(1082)农历七月是大月]
6、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下册)第394页作“阴历每月的十六日”。
7、阙勋吾等译注、陈蒲清校订《古文观止》(岳麓书社1988年8月第3版)第810页作“阴历每月的十六日”。
8、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338页作“十六日”。
9、朱振家等编著《古代汉语》(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01页作“十六日”。
10、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47页作“十六”。
二、认为“既望”是“农历十七日”的有:
王力、林焘校订,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827页作“十七日”。
三、权威工具书对“望”、“既望”的解说: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4版)第394页对“望”释作“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2、《辞源》(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第1版)第1396页对“既望”释作“殷周历以阴历每月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为既望。后来称农历十五为望,望后一日为既望”,并引《前赤壁赋》作书证。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缩印版)第1528页对“既望”释作“后世以夏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同时引《前赤壁赋》作书证。
4、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303页对“望”义项演变第12条释作“农历每月十五(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日月相望,此时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这种月相叫望,这天叫望日”。
四、认为“望”与“既望”实际可指同一天,均可指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十七日。
河南师范大学周相录教授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发表论文《“望”与“既望”究竟指什么时间?——从元稹〈莺莺传〉谈权威辞书的一个释词错误》,该文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历法知识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望”与“既望”实际可指同一天,均可以指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十七日:
“望”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五日,“既望”也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六日。我们知道,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天12时44分2.8秒,“朔”在农历每月初一,“朔”以后平均经过14天18时22分才是“望”,所以,只有当“朔”发生在初一清晨,“望”才会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晚上。而朔望月并不是一个整数,有时候“朔”并不必然地发生在初一清晨,“望”也就并不必然地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晚上。
……
实际上,月亮的由盈到亏,不是一天这么一个时间段,从绝对意义上说只是一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月亮是最圆的,不及或过了这个时间点月亮都是缺的。因此,绝对意义上的“望”只是时间上的一刹那。……虽然“望”在绝对意义上只是一个时间点,但为了方便的缘故,就把“望”所在的那一天而不仅仅是那一刻称作“望”。至于“既”之意义,或为完尽,或为全、都,或为日全食、月全食,或为已经、已然,均表示事件的完成。“既望”实际上就是“望”实现的时候,亦即月“望”之时,而非已“望”之后。因此之故,古代文献中的“望”与“既望”便可指同一天。
他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古代文献中的“望”与“既望”可以指同一天;第二,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望”与“既望”所指并不固定;《辞源》等辞书把“望”与“既望”粗暴拆分并固定下来,谓“望”指农历十五日而“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是不太准确乃至错误的。
笔者以为:周相录教授该文应该说把“既望”的问题说清楚了,但至于《前赤壁赋》中的“既望”究竟是“十六日”还是“十七日”,似乎还是没有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运用历谱及“气朔交食”的计算希冀求得答案。本人的分析工具主要是以下三本书:一是戴兴华编《两千三百年中西历谱》(气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二是曾次亮著《四千年气朔交食速算法》(中华书局1998年6月第1版),三是王思思、王德森编著《袖珍年历与指算法(1899-2107年)》(修订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
大家知道,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事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农历),查《两千三百年中西历谱》第78页,知当年七月的朔日(初一,干支为“庚辰”),公历为1082年7月28日;当年八月的朔日(初一,干支为“庚戌”),公历为1082年8月27日。按现行公历,7月份是大月,有31日,从7月28日起至8月27日,一共有30天,换言之,从七月朔日至八月朔日经历30天,从而知道当年农历七月是大月(有30天)。如果粗略地计算“七月的望日”,应为七月朔日后的14天,而7月份的公历为大月,有31天即31日,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七月的望日”是公历8月11日(7月28、29、30、31,8月1、2、3、4、5、6、7、8、9、10、11)。王思思、王德森编著的《袖珍年历与指算法(1899-2107年)》第30页说:
通常认为朔日是初一,望日是十五,其实望日不一定是十五。因为一个平均朔、望月为29.5306天,以合朔时刻所在的那一天为朔日初一,这个可在24小时任一时刻。而望日是合朔时刻后14.7653天(朔望月29.5306÷2,即14天18时22分),合朔时刻如果是0.2347天(即5时37分58秒),因0.2347+14.7653=15,若合朔时刻大于0.2347天,小数进一位后,“望日”的时刻就不在第十五日,而是第十六日了。
“望日”是合朔时刻后14.7653天(朔望月29.5306÷2),即大于十五,属于十六日,按平朔推算,望日在十五的机会还不到1/4,所以俗语说“十五月圆,十六更圆”。
从上述这段话可读出这些信息:“望日”可以是“十五”,也可能是“十六”,甚至是“十七”,因而“既望”也就有可能是“十六”或者“十七”,从而也印证了周相录教授的结论。
如上所述,要确定“望日”究竟是“十五”还是“十六”,“既望”是“十六”还是“十七”,那么首先要确定合朔的时间。要确定合朔的时间,可采用曾次亮著《四千年气朔交食速算法》来求得。尽管说“望日”、“既望”具体是哪一天不确定,但对于某一年某一月中的“朔”“望”“既望”还是可以确定的,关键是要知道合朔的时刻。
我们尝试用《四千年气朔交食速算法》的方法来求“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历1082年)七月朔日(公历7月28日)的平朔的日时”(具体计算方法参见该书第114页)。
(1)求积月
从该书第69页表44“公元后朔望积月(儒略、格里两历通用)”查出与“1000年”、“80年”、“2年”、“7月”、“28日”各项相对的积月数字,相加,得数弃去小数,如下:
1000年……
以上面求得的去掉小数的积月数13391从该书第20页表13“平朔望根数表b.公元后”查出“13000”、“300”、“90”与“朔”栏的“1”各月的相对的“儒略日”、“星期”、“纪日”、“日分”四项数字,分别相加;日分满万位则进于前三项的末位,“星期”一项满“7”去之,“纪日”一项满“60”去之,各取其余数;最后所得即是所求的“儒略日数”、“星期日次”、“纪日干支序数”和“平朔日分”,如下:
儒略日数
(3)换算
以所得的干支序数“17”查该书第39页表28“A、干支序次”得干支序名为“庚辰”。
以所得的平朔日分“3332”(万位“2”已进上前三项)查该书第39页表29“B、日分化时”,得平朔时刻为:
3000……
300……
30……
2……
由上面的推算,可得到以下信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历1082年)七月朔日(公历7月28日)”当天的“儒略日数”是2116467,“星期日次”是星期四,“纪日干支”是庚辰,“平朔时刻”是7时59分。进而可知“七月朔日(7月28日)”的合朔时间为7时59分,这数据比0.2347天(即5时37分58秒)大,因此可知“望日”14.7653天即14天18时22分加上7时59分等于15天2时21分,明显地,得数已大于15,表明“望日”已经落在第16日的凌晨2时21分了。“既望”为“望日”后一天,则为“十七”。如此,“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十七日”则与王力先生的说法一致了。
以上是由“平朔日分”来推求“望日”的,现在我们尝试求“平望日分”来印证平朔的日分。推求方法与上面差不多,但要注意查该书第20页表13“平朔望根数表b.公元后”时应对应查“望”栏的数据。
求“宋神宗元丰七年望日(由朔日干支“庚辰”推出望日干支为“乙未”,公历是1082年8月11日)的平望时刻”。
(1)求积月(查第69页表44)
(2)求平望及日分(查第20页表13“平朔望根数表b.公元后”,查时应对应查“望”栏的数据)
儒略日数
5
(3)换算
从上述两种推求法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应为“十七日”,足见王力先生所说不谬,故粤教版教材的注释可以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