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智呢?这个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认为为一己之私挖空心思的伎俩不是真正的智,充其量只是市侩之辈的小聪明而已。大凡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不容易被一般人理解的,故曰:大智若愚。然而,诸葛先生的智慧是高深莫测的:仰观星斗,则可叩问天机;俯瞰大地,通晓八方川岳;中看人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我保守的尊先生为——智圣。
三国中,曹魏秉承的是东汉的枯冢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孙权凭的是长江天堑和江南富庶的天府之地,滋养了他的元气,可谓占了‘地利’;蜀汉的刘备则是凭着关、张、赵云和手下将士的忠勇力拼和诸葛先生进退有度的调度、谋略,完全是占了‘人和’。也可以说蜀汉的江山一半是靠先生撑起来的。群雄逐鹿,先生尽展其才,山川草木、风火水雾……,到了先生那里都成了御敌的利器。不战屈人之兵乃是为帅的最高境界,正是先生超凡的才智才使得蜀汉士兵免于充当‘炮灰’。
智者,心则明也;明,则洞察一切。智,亦非先天,亦非后天,起决于修养。先生修养极高,所以天下之事一目了然,世之枭雄都被先生看的透透的。周瑜之死,表面上看是气量狭小,是被气死的,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他看到诸葛先生看透了他的心,可他永远也无法看透先生的心。一曲《黄河吟》已经让周瑜在心理上甘拜下风,周瑜心想:这下完了,有他诸葛亮在我周瑜永无翻身之日了,像我周瑜这样的旷世奇才已经是世之少有了,可偏偏遇上了诸葛亮。他是郁闷而死的,临死前他抱怨苍天,说:既生瑜,何生亮。所以,我说不管是战场也好,还是商场也罢首先要把对方的心读透,才可先发制人,抢占先机,能看透对方的心就已经有一半的胜券了。
先生怀才而自信,自比管乐,这也招来江东才俊的咄咄相逼。舌战群儒之时江东才俊群起而狂吠,先生不恼不燥,气定神闲,侃侃而谈,把他们说的哑口无言。周瑜死后,诸葛先生携赵云前去吊孝,也证明了先生并不把那帮老朽放在眼里。庞士元只说是先生欺江东无人了,江东确实也是无人了。所以,周瑜临终上书孙权把大权交与鲁肃,意在巩固孙刘联盟,借助诸葛先生的才智保全东吴。其实周瑜对先生更多的是佩服,并非记恨。
曹操也是如此,他之所以没死,是因为诸葛先生有意放他,否则,在华容道就已经丧命了。曹操的修养还远不及诸葛先生,不具备目光如炬的洞察力,所以他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抱有狐疑。
纵观三国,没人能和诸葛先生抗衡。蜀汉的败局,原因不在谋略上,而是败于气数。刘备报仇心切,不听先生的话,所以弄得让东吴火烧连营,最后含恨死于白帝城。桃园兄弟死后,蜀中大将后继无人,赵云虽然英勇但是年事已高,不堪重用。上方谷战役眼看就要问鼎中原,可是老天浇了一盆冷水,令先生一蹶不振,郁郁而终,自此,一代智圣在历史的天空中陨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