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吕梁山里的铮铮硬骨
(2012-03-28 09:12:33)
标签:
刘银兰临县赵中元豆腐碛口杂谈 |
分类: 热土吕梁 |
地理坐标
如今的碛口太有名了,有名得让人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说实话,几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碛”这个字。更不知道离太原三百多公里的黄河边有这么一个叫“碛口”的地方。刚来吕梁不久,还闹出把碛口读成“责口”的笑话。来了吕梁两年,也很少去碛口,更多时候是同事朋友去那旅游,我给人家指指路而已。
2007年夏,第一次去碛口。那时是旅游淡季,整个碛口一片宁静。我喜欢碛口宁静地伴在黄河边的感觉,因为她太古老了,古老得让人不忍心用力地碰她,害怕像陈年的花布,稍一用力就碎了。我喜欢静静地站在黄河边上,身后就是这座曾经繁华过而今却很古老的小镇,看着浑黄的黄河水冲刷而过,幻想远远的河岸边会有羊皮筏子浮现。
这次为了采访,专程赶过来体味一下碛口,其实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是黄河。从小就从书本上学“黄河是母亲河”,所以,对我而言,“黄河”这两个字远远比黄河本身更熟悉。
早晨我一个人站在已结冰的黄河边上,看着黄河那边的陕西。深呼吸,寒冷的空气冲进了鼻。碛口的冷不是吕梁大山里干冷干冷的感觉,而是带着黄河气息的冰冷。通过鼻腔,像一溜冰凉的清泉,流进你的肺了,激得你打一个冷战,人猛得精神了起来。眼前是被层层浮冰掩盖泛着浓浆色的黄河水,明明气势壮阔却给人宁静。浮冰轻轻碰撞的沙沙声代替了往日河水奔流的涛声。
碛口,是黄河东岸一座依偎在吕梁山怀抱里的古镇,因下游不远处有个“大同碛”而得名。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二百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因长期占据北方商镇龙头位置,故有“九曲黄河第一镇”和“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誉。古镇建筑风格独特,至今保存着古色古香的味道,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昔日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和西湾村、高家坪、垣上等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专家评价说:碛口古镇作为清代至民国秦晋峡谷中的第一镇,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反映了吕梁山黄土沟壑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特色,地方特色突出,有不可代替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独特的珍贵遗产。
如今,碛口已是全国有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前来观光、考察、摄影、拍电影、拍电视的人越来越多,古镇碛口的脸上开始泛起了“红润”。
城市性格
“临县家,黑豆茬”
山西有句老话叫“临县家,黑豆茬”,其意思是说临县人不好相处。临县人普遍种植黑豆,是因为这种作物只要在向阳的山坡上播下去,不管顺风顺水的好年景,还是晒得石头崩裂的坏年景,黑豆总是能旱涝保收。
黑豆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临县人被人们称作是黑豆茬也不无道理。在吕梁工作两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临县人,感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临县人最怕的是穷、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临县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临县的贫穷,也造就了临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黑豆般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也许你早晨到买早点的小摊,老板是临县人;你出门打的,开出租车的很可能会是临县司机;你中午给家里买菜,和你讨价还价的菜贩子可能操着临县口音……从街边打饼子、卖水果、擦皮鞋的小商小贩到身家过亿的大老板,临县人遍布全国各地。几年前,省农调队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形容,“只要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临县人打工。”
诚然,各地都有临县人卖东西短斤少两、临县跑班车的生拉硬拽、临县人坑蒙拐骗的说法,但毕竟那是60多万临县人中的极少数。临县人几千年贫穷造就的一些劣性终究会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大氛围中消散得无影无踪。
民俗坐标
麻峪豆腐名不虚传
到临县没吃过临县豆腐,不算真正到临县。当地人提起临县豆腐来,自豪地称省内第一。是不是真的省内第一暂且不追究,不过实实在在地说,临县豆腐是山西第一家有正规工艺标准的豆腐。今年,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临县卤水豆腐标准》成为我省首个豆腐工艺标准。
在临县,最正宗的豆腐是麻峪豆腐。麻峪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豆腐村,村里一多半的人家都是做豆腐的。临县县城人吃豆腐只认麻峪豆腐,在离石、太原等地,提起麻峪豆腐也是赫赫有名。
12月5日,临县的最低温度是零下14℃,虽然已近上午10点,但室外依旧是滴水成冰。在临县县城的市场上,满是卖豆腐的麻峪村村民。现在卖豆腐都不再挑担子卖了,都开着三轮蹦蹦车,一个车就是一个摊位。豆腐漏下的水在人们脚下积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在豆腐摊前只站了一会,手脚就都冻麻了,而豆腐摊位上只盖着块湿布的豆腐却一直热气蒸腾。
一个卖豆腐的老板张学亮说,他早上7点多就出来了。豆腐是凌晨3点起来做的,一般做好了得用3个多小时,所以出来都是热的。这样的天气,就是到下午四五点,豆腐卖不完的话也是温的。原因是豆腐凝固瓷实,内部的热量散得慢。
临县豆腐一直有“马尾提豆腐”、“秤钩钩豆腐”的美称。说话间旁边有一人插话,说现在的豆腐不如以前的,又说张学亮的豆腐肯定用秤钩钩不起来。张学亮当时就有点急眼,“咋不能,咱们赌多少吧?多了不好说,二三斤左右的豆腐肯定能挂起来。”杆秤是早已淘汰的东西,满市场里卖豆腐的都用的是台秤。认了真的临县人最可怕,硬是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个杆秤,让张学亮当场钩起豆腐来。
周围卖豆腐的也都扔下自己的摊子,围过来七手八脚地帮忙。张学亮从大块豆腐中割下一块二斤左右的豆腐,单用拇指和食指夹着提起来让大家看看。这时有人劝他重新割一块边上的豆腐,因为边上更结实。张学亮一点也没有投机的打算,用秤钩从自己原先割下的那块豆腐的四分之一处穿过,旁边同村卖豆腐的帮他慢慢提起了秤杆,豆腐稳稳地挂在秤钩上。民间有句歇后语“麻绳穿豆腐——提不得”,可这用秤钩钩起的二斤多豆腐,足以证明临县豆腐的筋力了。
做豆腐是个累活计,至今当地人做豆腐都是家庭作坊。虽然麻峪村多半的村民以此为生,但由于做豆腐要起早贪黑,其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境地。据了解,当地县政府为保护这一传统工艺,正在准备引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将临县豆腐规模化起来。
人物坐标
一代才子赵中元
赵中元是临县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临县寺家塔村人,相传曾为清嘉庆皇帝的老师,民间流传其故事甚多。新编的《临县志》人物传部分,第一位就是赵中元。
临县街头随便拉个上年纪的人,都能给你“拉(là)沓”几段赵中元的传说。赵中元因得罪朝中权贵避而回乡,其后半生“酒债累累,典衣质裘,邋遢度日”,最终潦倒病逝,但当地民间多以其为智慧的化身,传说故事皆表现其才学和机智。
临县的碛口在清乾隆年间,已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很多,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来此游山玩水。
一年冬天,赵中元在碛口街头酒后闲走,路过一家杂货店,见店里的草帽编得不错,便买了一顶戴在了头上。出门时,碰巧遇到一外地人,见赵中元穿件邋遢的棉袄,却戴个草帽,便讽刺了一句:“穿冬衣戴夏帽不知春秋!”赵中元听对方口音是南方人,信口回敬一句:“生南疆到北地什么东西?”南方人见他打扮其貌不扬,十分瞧不起,又出一对:“稻梁莜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属先生?”赵中元随口而出:“诗书易礼春秋,都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南方人闻言大惊:“骂得好,敢问先生高姓大名?”围观的人道:“这位便是北五省才子赵中元是也!”南方人忙拜倒在地,求赵中元收为弟子。
生活坐标
要强的临县人刘银兰
其实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临县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史。不论是从卖酒瓶发展成“上海纸老虎”的越力纸业老总张润勤,还是从街头打饼子发展成太原“出租王”的刘拖贵,都有临县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要强心理。
刘银兰,临县太原商会的副会长。采访之前,总觉得这个从打工妹奋斗成商会副会长的女老板肯定是一个泼辣而大大咧咧的人。当戴着眼镜的刘银兰坐到我面前时,才发现她竟然是一个腼腆的女老板。能在太原商界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刘银兰靠的就是临县人的要强性格。
刘银兰做过保险推销员、卖过皮衣。2001年,已为人母的刘银兰来到太原,和别人合伙做起了摩托车生意。在经历了合伙人撤资,代理品牌失败等波折后,刘银兰最终成了某畅销品牌摩托车的山西总代理。
2005年的时候,刘银兰公司的一辆车在忻州发生了事故。当时找保险公司理赔时,保险公司欺负她是外地人,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仅给赔了6000元。刘银兰的倔脾气上来了,左一趟右一趟找保险公司理论,最终保险公司赔了18000元。
从那之后,要强的刘银兰申请注册了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专门帮人代理保险理赔的业务。“我要让他们看看保险是怎么做的!”临县在太原打工的老乡,每次遇到事,刘银兰都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在太原开出租的临县司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让刘银兰代理的保险业务。
由于为人热心,做事细心,刘银兰现在已经是临县太原商会的副会长了。凭着自己的倔劲和女人特有的韧性,刘银兰这个曾经的打工妹拼搏成了一位成功的女老板。在临县,在吕梁,像她这样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从大山里走出来,靠着革命老区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播种了汗水收获着希望。
前一篇:汤唯5月将赴山西吕梁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