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很有名的投资人@梁军儒 先生提到了阿胶行业似乎开打了价格战,原文如下:
“产品好、品牌优并不是基本面无忧的充分条件,还要考虑行业的竞争态势、所处阶段、原材料的供应以及产品供求等诸多因素,茅台产品不可谓不好,品牌不可谓不强大,但在大幅透支需求的情况下,还是要经历几年的阵痛。
如果是阿胶的持有者,我会马上调研东阿现在的实际销售情况,而不会拍脑袋说东阿品牌如何强大,销量不会受到影响。2010年大幅提价后销量大受影响,那次危机之所以能缓解,是因为后续竞争对手都跟随东阿提价,价差被缩小。这次则不同,福牌未来两年肯定是只要销量,不要价格。今年冬天是关键期,如果东阿顶不住福牌的价格攻势,则前途堪忧,福牌的产品未来可是源源不断地增加。若东阿销量略降或不降,以现在估值看则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从2010年起,我个人一直在研究东阿阿胶,当作一个研究品种,期间也得到了不少朋友的错爱,发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就东阿阿胶上市公司的股价来看,可以说到现在位置,股票投资应该是失败的,价格几乎未动。但从这个品种研究上获得经验和教训,我个人是受益良多的。凑个热闹,借着梁先生的影响力,再谈一次阿胶这个行业。
先说结论:
1、阿胶行业中,同仁堂永远获益,可不劳而获;福胶锋芒毕露,力求重回巅峰,但步子太大,有点扯着了蛋,对管理层的考验开始,胜负难料;其他后入者战略方向已错,难成大器。
2、阿胶行业格局不佳,其中企业短期很难腾飞。
结论一的展开:我们可将阿胶行业放入两个大行业中,其只是其中一子行业,这两个大行业分别可以是中药行业和保健品行业。就中药行业而言,同仁堂品牌无敌,也正因此,在阿胶这个子行业中,同仁堂的跟随政策永远获益,可不劳而获。同仁堂的大品牌,决定了在中药行业混,只要你出的产品不是独家专利,它都可以分一杯羹,而且他不用参与培育市场的成本支出。但也正因为同仁堂是大中药行业品牌,所以在各个中药子行业虽然他都可分食,但他永远是追随战术,不会挑战领导地位。其战术精髓在于性价比,在同仁堂的牌子下,自然消费者不会质疑我的品质,但我的价格又不是最高的,性价比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种战术也决定了,他只能做老二,一旦作为老大,则性价比无法体现,且需要自身去投入培养这个品类的市场,相比于这种不劳而获,明显弊大于利。
阿胶行业中,东阿阿胶选择了高端,定量不扩产的战略发展胶块;而福胶选择了便宜扩产走量的战略。在2010年前,应该说双方都在战略上绝对正确,体现在东阿阿胶利润大增,福胶起死回生。但在2011年后,则都出现了需要战术上修改的地方。东阿阿胶面临的是提价速度过快和过于频繁,使得消费群的跟随出现了滞后,以及经销商囤货等扰乱市场价格的问题。而福胶则是扩产过快,同时新入者过多,让阿胶行业马上从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直接变为了供大于求。而上游原材料的一贯供不应求还被扩产过快加剧。阿胶的消费者确定性的是在增长的,但增幅远没有阿胶生产者的扩产速度快。东阿阿胶由于战略是提价定量,其只需在战术层面修改提价频率和幅度外加梳理经销商即可熬过。而福胶则步子太大,面临战略失误的风险。上游成本确定性的上涨,而扩产后销售不符合预期又面临存货沉淀现金流的压力。最终体现在梁先生提到的5折销售。短期战略冒进的概率很大。当然这并非全部因为福胶管理层水平底下,也有新入者短期过多的因素。
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两家公司尚且如此,这也是我拍脑袋断定后入者战略方向已错,难成大器的根源。新入者如果从低端入手,从规模和销售渠道上无法和福胶抗衡,一起打价格战,由于没有福胶前些年好日子的积淀,被迫先陪着亏损的概率极大,除非全行业下定决心不在扩产,慢慢熬到阿胶消费者慢速增长后行业回到供求平衡,否则只能是听天由命。如果新入者选择高端,则更难突围。拼品牌,东阿阿胶在子行业尚可力压同仁堂一头,其他公司谁可定价更高?拼销售,价格战已起,后入者一样面临投入何时能产出的不确定。而且即使东阿阿胶持续提价,给新入者让出价格带,还需要看二当家同仁堂是否跟随提价,否则这个价格带面对同仁堂一样是难啃的骨头。
结论二的展开:有朋友将阿胶行业的短期这种不利局面认定为同质化严重,和根源都是胶原蛋白不值这个价格。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其根源在于这个行业格局的短期扭曲。先说同质化和胶原蛋白的问题。啤酒行业同质化尽人皆知,但同公司的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价格可相差10倍,不同公司的产品定价也是差距明显。究其根源在于渠道垄断和行业格局。这个后续在说阿胶突围时,会详细分析。胶原蛋白说,更是无法定量价格,从猪蹄到阿胶,再到海参,价格差距明显。且更极端的说法可以表述为,我们吃的大部分东西,最终都是碳水化合物,难道我们吃的东西应该全部同价么?
行业格局不利体现在以下两点:1、行业整体赚快钱思维明显,急躁冒进。2、行业内部定位不明,多倾轧,少合作。3、短期供大于求的态势开始显现。
行业整体赚快钱思维明显,急躁冒进。这也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一夜暴富心态明显。福胶的大幅度无视需求和上游资源限制的高调扩产是最佳代表,新入者疯狂进入也是案例,就连并未扩产的东阿阿胶也仅仅是相对有克制,并非圣人一个。体现在提价速度远超产品渠道梳理速度,依然围绕阿胶块为重点发展对象,衍生品投入的公司资源和进度有限。虽然看到了很多行业的大方向,且保持了理性,但依然有侥幸心里。
行业内部定位不明,多倾轧,少合作。这是行业的悲哀,也是行业的希望,悲哀在于都想当老大的时候,让本可慢慢发展,大家共同致富的行业,变成价格战和销量战的杀敌一百,自损八十的绞肉场。让行业中两大巨头成为相互指责对方数据造假的冤家而非达成默契的“垄断利益体”。希望在于,说明行业还在初期,大家都还觉得有变数的可能,才剑走偏锋,用命运赌明天。经过这个小冬天,或许行业内部仅有的几个知名企业能明白化敌为友,一致对外的可贵。
短期供大于求的态势开始显现。这个不需多言,供小于求的市场,不会出现价格战,仅会出现价量齐升。而且仅从上市公司中新入者和福胶公布的扩产计划来看,供给增长的速度惊人,而反观我们身边的消费群体,似乎增长有限。
阿胶行业前途暗淡么?显然不是,所以才需要继续的关注和研究,至少今年,由于阿胶的研究,个人避免了白酒的下跌,抓到了乳业的崛起。虽然不为赚钱的研究毫无意义,但研究了虽没赚到钱,可避免了其他失误,得到了经验教训,也是个人能够接受。
码了这么多字,纯属个人观点,不权威,不正确,仅供参考。也许有一天《东阿阿胶的突围》或《福胶的突围》能成为一个商业案例中,不可缺少的案例教材。至少在东阿阿胶身上,我看到了一些突围的冲动和迹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