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在大盘惨淡的到达2500区域时,稳稳的创出的历史新高,不是靠市梦率,而是靠踏踏实实的业绩增长,自身增速,外加低迷行情中,资金抱团略微给的小小能容忍的溢价。
反思原因,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消费升级。这四个字其实可以拆开来解释:1消费,代表了一种抗拒除特殊周期的波动,代表了一种稳定的增长。2升级,代表了一种态势,行业内部面临一次机遇,好东西逐步替代一般的东西,给一个本身稳定的行业,带来了一个结构改变创造的高增长的机遇。
何为消费?各种解释都有,简单的就是衣食住行。剔除住和行,可能是更好的标的范围。
“住”其实是消费升级的大头,但鉴于中国离奇的高房价对于很多代人的摧毁能力和政府的调控背景,剔除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毕竟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大部分人都能参与的消费升级品种,诚然中国的富豪和官员很多,能够支撑很多奢侈品的销售,房子对他们也不是奢侈的东西,但如果13亿普通大众能够参与的话,一人多出1元钱,就是13亿的市场,而且需求方的分散也有助于平滑业绩增长。
“行”之所以没选择,是因为国内的产业实在令人心寒,数十年的汽车产业依然不能造出一个最核心的高质量发动机,豪华汽车要么是合资,要么是纯给外国人送钱,比如令人羡慕的郭美美的那些跑车们。当然这个升级会刺激国内的汽配和修理行业,毕竟你的夏利很可能自己搞定,或者找个路边摊,但我相信没有几辆奥迪、奔驰、宝马以上的车子不在4s店修理,不用原厂原件。但依然是消费群体属于相对精英的中产以上阶级。
“食”是好的选择,白酒已经证明了这点,虽然消费茅台,五粮液的依然是少数人,但考虑下现在的你,除了家里自饮可能还是来二窝头外,出去吃饭如果有点白酒的话,时还会选择不到10元的绿色瓶二窝头呢,还是加20块钱买30度白酒?本次白酒的整体行业上涨,除了有茅台、五粮液这种带动效应外,很多涨幅高于他们的酒类上市公司,其实都是中挡酒,是大众真正再买的酒,虽然也有部分公款的贡献。但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出现了。“食”除了饮品,自然还有食品,速冻食品的某只股票价格也很坚挺,但它算不算消费升级,还不好定论,我个人更喜欢定义为生活方式改变,80后的烹饪水平和懒惰习惯,让我们大部分时间要么下馆子解决晚饭,要么速冻or快餐解决饥饿,可惜没找到一家不错管理水平的国内快餐连锁上市公司。以前过节才能吃红烧肉,现在就算猪肉暴涨,红烧肉也不是奢侈品,我们10年前应该已经经历了猪肉鸡肉的首次升级了,现在轮到什么了?记得5-10年前的电影中体现请贵客的片段都是这么说的:请您下馆子吃海鲜。没错,现在大鱼大肉的升级完毕后,我们该轮到海产品了。我们有海产超市的公司选择,但可能它还有些早,因为海鲜买农贸市场的人还是很多,他的门店分布和品牌还有待提高,更好的直接生产海产的公司,更好一些。
“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单价最低,消费群体更大,当然我说的不是lv和爱马仕这类,甚至不是已经成名的一些一线城市的品牌,他们太难了,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国际品牌在一线城市的竞争,某家公司对着优衣库开了个旗舰店,去过的人应该明显记得一些细节,优衣库基本上不打折,而我们的这个公司经常五折,体现的是什么?存货管理能力的差距,和国际品牌竞争,品牌劣势是一方面,管理能力更大。反而二三线的可能空间更大,因为他们更便宜,质量更差,穿不了多久你就要买新款的流行服装,但我是不忍心换掉杰尼亚西服的。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这篇文章应该是个导言或者提纲,后面可以细分下去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我们就漏掉了家电,相对于以前每家一台的电视机,现在每个房间一台是正常的,而每个房间的这台也不再是看到不能看了才会换掉,以前是追求尺寸,后来是追求薄厚,在之后是追求色彩,现在呢?有智能电视了哦。
挂一漏万的说了这么多,应该好好细化了,巴菲特不是说一辈子找到2-3个好公司就能成为富豪了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