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〇九)望京楼

标签:
转载 |
在今天的万里长城上,特别是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这段长城上,到处都可以见到敌楼。而司马台长城上的望京楼,就是保存较好的敌楼代表。
司马台长城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整个长城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于世,保存完整的敌楼20座,望京楼建在海拔986米的陡峭峰顶,可遥望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英国的泰晤士报2012年曾将司马台长城译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
望京楼是万里长城上特有的军事建筑——敌楼,两座都在密云区。
一座在古北口镇的司马台长城老虎山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结构。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视野开阔,景色壮观,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距离北京133公里,距密云城区60余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著称于世。据说司马台望京楼在雨后晴天、万里无云时伫立楼上可以依稀望见北京城,夜晚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
从望京楼以西直到古北口,这段长城有20多公里。为了加强防卫能力,有效地控制从北京到承德、到坝上草原的通道,共建敌楼100多座,著名的就有望京楼、仙女楼、库房楼、将军楼、桃春楼狐顶楼等。望京楼是这里面最高的一座。青砖砌筑。外观四方形,中为二层,控制着这里的制高点。人们就把这座高耸云天、气势浩大的敌楼称为望京楼。
司马台长城雄险奇峻,京城四大险长城之一,其中箭扣、十八蹬、鲤鱼背,司马台等长城。它在密云区北部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全长5.4公里,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把它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美人楼16座,西段有英雄骨灰楼18座,是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另一座在金山岭长城上。过去,长城上就没有敌楼。直到公元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把抗倭名将戚继光从东南沿海一带调到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务时,在加固长城防线的过程中,才增添了敌楼这种防御性的军事建筑。
戚继光看到在长城的顶部平面上既无窝棚,也无房屋,戍守的士兵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粮食、武器也无法存放,大大减弱了长城的防御能力。经过周密的思考,戚继光提出在长城顶部修建敌楼的设想。他说:“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檐,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
戚继光创建的这种敌楼,从外观上看,敌楼内外两面,每面箭窗有的两孔,有的三孔,也有的四孔或五孔,人们据此就把敌楼分别称为两眼楼、三眼楼四眼楼或五眼楼。从楼顶的结构看,有的是平顶、两面坡顶、穹隆顶,也有的是四角攒尖顶、八角藻井顶,形态各异。这些敌楼均为木结构,有两层,有三层的。敌楼均以条石为基,青砖筑墙,用木材作成楼板,用砖砌磴道、木梯或绳梯上下。敌楼的中层和下层内部,一般都修成日字形、田字形、回字形或川字形,以供士兵住宿、存粮、藏武器。敌楼上层的中间,有的还修有房屋,名字叫作铺房,就是当年守卒们所说的楼橹。也有的上层不修铺房,仅作平台,燃烟放火,起到烽火台的作用。
唐朝令狐绹有一首《望京楼赋》:夷门一镇五经秋,未得朝天不免愁。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可见唐朝已经就有“望京楼”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望京楼,并非明朝戚继光所建。
然而,凡是叫望京的地方,原来都不是北京,现在北京地方大了,这儿也是北京了,不用望了。今天,站在望京楼上,极目远眺,远近风光,尽收眼底。如果是夜晚看北京城里,光焰映天,红光一片,疑幻似真,如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