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承重叠涩拱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世纪的苏美尔的尼普尔遗址(Nippur),泥砖叠涩拱延续整个青铜时代。伊特鲁里亚文明时期的公元前四世纪,沃尔泰拉(Volterra)古城出现石拱门,后于公元前90年并入古罗马。承载水平流体的木桩拱坝最早出现在浙江丽水瓯江上游支流松阴溪的堰头村,建筑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北宋(公元1111年)修建成石拱坝,于南宋时得名通济堰。之后约五百多年,文艺复兴末期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石拱坝。
长275米、高2.5米的通济堰是其下游22.5公里的干渠上的第一个拦水坝,为丽水盆地西南的碧湖盆地的“水口”,通过下游48条支渠与321条毛渠向碧湖盆地分配水源。碧湖盆地是丽水盆地中三个紧邻盆地中最大的一个盆地,但丽水地区最大的盆地非碧湖盆地,而是松阴溪的上游松古盆地。
徽州盆地的渔梁坝与碧湖盆地的通济堰,分属不同的水系,在古代浙、赣、徽通路的新安江水路、常玉古道的两侧,有对称的“水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