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思肖画无根兰花及其名作《墨兰图》

(2012-03-18 18:09:00)
标签:

课文助读

分类: 语文资源

郑思肖画无根兰花

南宋灭亡之后的一天,苏州来了一位“怪人”。说他“怪”,是因为他到苏州后,无论坐卧都是面向南方,他便是当时闻名全国的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为南宋诗人、画家,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苏州。他善画花鸟,尤工兰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画家,在国土沦亡之后,其擅长绘画的兰花却一反常态,出现了“怪”相:花叶稀少,零落散乱,且又无土无根。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向他建议:“这兰花无土无根怎能活呢?还是把根和土画上去吧?”哪知,郑思肖听后竟悲愤满腔,扔了画笔,长叹道:“土地都被外人夺去了,叫我的兰花长在何处啊!”原来,他是在借画抒发自己不忘故国的深情啊!无怪乎他坐卧总是面南,还要自号“所南”,其室也要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于“穴”中,不就是画家心中的“大宋”吗!诗人、画家热爱故土之深切,无时无处不流露出来。

郑思肖(1241-1318

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福建连江县人,字“忆翁”,自号“所南翁”、“三外野人”。擅作墨兰,常喜画露根之兰,以喻自已无国土可着之意;兼工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诗多怀念宋室,以抒其悲痛之感。

生命轨迹:

1262年,二十二岁,丧父,后又丧妻。

1275年,三十五岁,丧君。 1276年,三十六岁,丧母。 1278年,三十八岁,丧子。 1279年,三十九岁,丧国。

主要作品:

《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心史》、《国香图卷》、《竹卷》

郑思肖兰花名画

在传世的中国古代兰花名画中,郑思肖的春兰图应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画卷之一。他的艺术风格和人品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这里展示的是他的两幅传世珍品中的一幅。

郑思肖生于南宋后期,卒于元朝初期,是跨越两个朝代的人。南宋灭亡时,他正当盛年(38岁),但他对南宋矢志忠贞,坚决不肯仕元,作了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画兰明志的选择。他把自已的画室称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大宋”,不过把“本”字下方的“十”移至“穴”字下方而已。这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忠宋反元。他还自号“所南翁”,坐卧都要朝向南方,即南宋,而仇视来自北方的元朝。有人认为“思肖”与“忆翁”也有类似的意思,“思肖”、“忆翁”就是“思赵”、“忆宋”。

这幅画作于1306年农历正月十五,亦即他65岁的晚年。画卷长42.4厘米,高25.8厘米,为纸本水墨画。画上有一首自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借题发挥:要问一问苍天,你凭什么到这里来?虽然不用鼻子来欣赏画,但还是可以闻到处处有宋代的香气。左上角有一首题词:“芳香渺无寻处,梦隔湘江风雨,翁是闲作楚花,我亦为翁楚舞”。楚花指的是兰花,楚舞是指为兰花而舞笔弄墨。也就是说看了这幅兰花画卷,不禁要题上几个字。这幅画上盖有清代皇帝乾隆、嘉庆、宣统等的印章,可见其原为皇室收藏的稀世珍品,但目前已流入日本,收藏于大阪市立博物馆。

郑思肖画兰以无根无土而闻名遐迩。据说当有人问及此事时,他会气愤地说:土地叫别人掠夺去了。从他画兰的风格,画卷上的题诗,画室的名称,以及个人的名、号中都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宋朝的怀念与忠贞。这在历代画家与书法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江苏苏州。“邑宰闻其精于墨兰,不妄与人。贻以赋役取之。怒曰:头可得,兰不可得。宰奇而释之”。从上面所列举的郑思肖的坚定、忠贞的性格看,这段记载有一定的真实性。地方长官知道他精于画兰,以赋税为理由,准备巧取豪夺,但得到的回答是:要命有一条,要画没有。最后也只好把他放了。

郑思肖执着的“忠贞”,使他在后人中享有盛誉。元代四大画家之一,著名的书法家倪瓒(1306-1374)有一首诗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雅骚”。对所南翁表示深切的钦佩与同情。清末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1844-1921)在一幅兰花画卷上题曰:“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也寄托了同样的情怀!今天,人们把兰花视为忠贞、洁净、质朴、雅致的象征,源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但郑思肖在历史上的作用,恐怕是无人可比的。

http://s4/middle/808b2827hbb81b0a67363&690

 

墨兰图

郑思肖《墨兰图》,纸本,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画幅右侧有作者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字迹笔锋苍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铮铮傲骨,画幅左侧落款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并有“所南翁”印章一方,画幅正中为一株墨兰,兰花无土无根,乃郑思肖一贯风格特点,寓意故国山河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画卷上比较明显的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位于画幅左上角。“嘉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位于画幅中墨兰之上方。“宣统御览之宝”印章一方,位于“乾隆御览之宝”下方,还有“御书房鉴藏宝”印章一方;“三希堂精鉴玺”印章一方等印记,故此画作后应为清室宫内收藏,从乾隆至宣统传承有序。最后应该是随宣统帝溥仪带出,后因各种原因被日本人获得,该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兰生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香,质朴无华,被中国文人喻为孤傲、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兰花体态较小,单独作为画幅主体在绘画史上出现较晚。郑思肖的《墨兰图》卷,是画兰史上影响最大、最早的作品。诗人屈原对兰花极为赞美,诗曰:“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故画兰亦称写“离骚”。  

《墨兰图》卷是郑思肖留下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墨兰图》卷画面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之质。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描绘出兰的野逸、不畏风霜,孤高自傲,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写照。  

《墨兰图》卷有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怀。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缘物抒情,深化了题意,也是郑思肖常用的手法。画的左下角有一隶书印“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表示他的画不轻易送人,尤其是对前来索画的元朝官员,更是“头可断,兰不可得也”。至于平民百姓,也许自愿奉送。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北风指元朝统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爱国情怀。   

郑恩肖将满腔悲愤化作了一股力量转入他的绘画里,在创作时款款写出,笔端不露丝毫霸悍之气,从而尽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风范。《墨兰图》卷是无声的诗,平淡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思,飘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内蕴。郑思肖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在《清阁集》卷八《题郑所南兰》中评说:“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的墨兰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出千古不灭的馨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