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一个人来讲,是生存之魂;对学校来讲,德育为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每每与教师谈起学生,大多一个口径:独生子女,勤奋好学者不多,厌学叛逆者甚众,难管难教,学生思想严重滑坡。长吁短叹呼之即出!
残酷现状分析
一、安全第一取代德育为首。连续几年来不断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无论责任在不在学校,不良的社会舆论足以埋没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对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以致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一把手“谈安色变”,不得不把安全列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压倒一切,一些正常的譬如清明扫墓等绝佳德育机会被迫取消,学生被“圈养”在四方小天地里,就像鱼儿被冰封在水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难免会产生躁动不安等消极情绪。
二、质量第一瓦解德育为首。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应试教育继续作祟。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看重的是教学质量;学校评价老师,注重的是教学成绩。中考和高考两个恶性指挥棒,仍在挥舞不停。矛盾之中,新教育难以引来活水,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通过灌输得来的知识,相对缺乏学习的自觉意识,甚至消失了志趣,滋生厌学情绪在所难免。
三、德育渗透难维德育为首。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重压下,单单靠通过学科教学对缺乏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讲解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空洞理论,简直是一厢情愿,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德育提高到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上来。
四、家长学生不懂德育为首。不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的,根本不太在意学习做人的重要性。顺理成章,学生自然分成三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追求高分的“学霸”;热衷班级事务、考前临阵磨枪的“考霸”;我行我素、惹是生非、考试投机取巧的“学渣”。
积极应对措施
一、在理念的认识上注重三度三感:一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使命感;二是充分认识到难度,增强紧迫感;三是拓展教育的宽度,增强责任感。二、在工作的深入上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让德育为首的思想深入人心,即教师在自己岗位责任中把德育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二是让德育为首的内容深入人心,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成长过程中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在德育活动的深入上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即让学生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协作做好补善、救失和防微杜渐的工作。
三、在制度的完善上进一步强化:一是对已有制度(如升国旗制度、班会制度、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制度、学生轮值制度等)进行修订、补充,使之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求;二是不让制度成为摆设,在工作上强调严格、坚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成为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手段。
四、在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上,重视四个方面:一是树立大教育观念,使学校教与社会、家庭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尤其是家校互动,学校应构建信息化的组织网络、网上平台和课题研究;二是学校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对话、游戏、讨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道德知识;三是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四是运用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形式单一,脱离实际和简单的说教,做到察之以今,晓之以理,寓之以义,赋之以爱,约之有法,施之以教,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五、在德育文化构建上形成独特功效:一是建设良好校风,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学校充分利用校史资料、校友榜样、德育墙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形成和谐、融洽、平等的良好氛围;三是丰富校园生活,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如知识讲座、课外实践等活动,渗透德育;四是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受到情的陶冶、美的享受。
德育,始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百善孝为先,千教德为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校和社会、家庭携起手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为下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共同奋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