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2011-11-17 01:38:50)
标签:

育儿

   首先必须明白,真正的进取心是属于心灵能力的范畴,是由内力带动的。在说明真正进取心的培养之前,先复习一下由外力带动的进取心的情形。

     一.由外力带动的进取心

   (一)由“较劲”起动,为了生存而生存

    对自身而言,“外力”就意味着“较劲”,而“较劲”的实质就是比高低。

    在多维交错的原始心灵结构图中,住在房子外围隔层中有一支由反叛统领的部队,他们是:骄傲、自私、贪婪、嫉妒、愤怒、懒惰、淫欲,以及好奇心、兴趣、喜欢等。这支部队控制着人的身心。而这支部队的本质却只相当于一支防御和供给的部队。

    这支防御和供给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A. 防御、抵抗外来的入侵者,主动进攻有潜在威胁的对手。B. 为人提供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

    而人的生存所需的东西也包含两个大的方面:A.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直接通过获得物质来实现。B.生存所需的安全感等。这里所说的心灵的安全感就是指的心灵的归属感或心灵的家园。

    人生存所需的安全感又是通过以下面途径来实现的:A. 做取悦对方的事情,从对方的高兴中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感。例如,好的考试成绩、好的结果和其它取悦别人的行动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得到使对方高兴的结果来获得被接纳、被认可的心灵能源代用品,然后在心里产生安全感和自信感等,后者便可减轻原本驻足在心中的不安、自卑和恐惧。但是这种安全感和幸福感只是暂时的、是瞬间即逝的、是丝毫没有保障的。因此,人生也就被困在了这一次次地取悦对方、一次次地寻求心灵能源代用品、一次次地寻找暂时的心灵庇护所的为生存而活的循环中。B. 先获得物质或相当于物质的东西,再交换得来。例如,通过努力获得各种荣誉,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达到某个标准或要求或取得某个好的结果,以争取让别人接受自己;获得金钱、权利、名望等等来满足自己被认可、被接受、被炫耀、被羡慕、被刮目相看的心灵需要。

    不难看出,上述的落脚点都是在“交换”二字。而交换背后的实质内容就是“较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上述两方面行动的结果,以比较的方式决出高低,高的自然就获得了别人的认可、青睐、羡慕、刮目相看等人生存不可或缺的心灵能源(代用品)。  

    而住在房子外围隔层中反叛所统领的防御或供给部队就是“较劲”的总头目。“反叛”顾名思义就是要“反”、要“叛”,因此,“较劲”的驱动来自于外界那些或胜过自己,或不顺从自己,或不饶恕自己、甚至威胁自己的因素。“较劲”是跟别人较劲,跟对方较劲,跟环境较劲;“较劲”是要在即刻(或表面)争个高低,在结果、名誉、金钱、地位、权利上争个高低,“较劲”是要誓与在“较劲”路上碰到的一切“拦路虎”斗到底!;“较劲”“较”的是别人的“劲”,“较劲”就是比高低。“较劲”的终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人生存所需要的心灵能源(代用品),即人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感。

    由此可见,由“较劲”起动的纯粹在外力作用下的进取行动只是为了“反叛”这口人生之气,也即,只是为了获得人生存所需要的心灵能源代用品而产生的行动。对整个人生而言,由外力带动的进取只是为了生存而活命,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也谈不上任何的快乐。这样的人生就如同一个人在整个的人生长河中都是处于溺水的状态,只是偶尔可以抬起头呼吸几口空气一样。

   (二)由外力带动的进取心不持久

    驱动人行动的欲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反叛、骄傲、自私、贪婪、嫉妒、愤怒、懒惰、淫欲”等。第二部分包括:“好奇心、兴趣、喜欢”等。

    本能状态下,人的行动是由人的这两部分欲望联合起来起动的。如上面所述,这些欲望受制于外界、受制于别人。欲望的本质是愿望不是能力,不具备持久性的特点,加上人本来就有的懒惰天性,因此,不持久是分分钟都可能发生的事。另一个不持久的关键原因便是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没有安全感。第二是对自己没有认知,不知道自己是谁,天赋在哪,到底想做什么、会做什么。第三是没有辩明,不知道自己所做事的价值,不知道如何面对所出现的问题等。 

    具体来说,可能会在如下几方面呈现出来:

    1.当对某事失去新鲜感,不再好奇,不再有兴趣,或者不再喜欢时,懒惰就占了上风并取而代之。   

    2.遇到困难和阻力时,马上退缩。这是因为困难和阻力激活了原本驻足于人心灵中的自卑、不安、不相信、沮丧、恐惧等天性,加上懒惰的综合作用,人便戛然止步。其中无论是因为怕失败而影响先前已取得的好结果或好名声,还是单纯地怕失败,其根子都是怕失败后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3.当遭遇重大的挫折和失败时,不但兴趣荡然无存,而且整个身心都被极度活跃的反叛、自卑、沮丧、内疚、不相信、恐惧等坏感觉所控制,这种坏感觉产生的负面能量是巨大的,致使人倍感煎熬和痛苦。在这种时候,人常常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相信一切、惧怕一切。不再坚持进取和创造就是必然。

    4. “较劲”的方法要么以取悦对方的行动来实现,要么以获得物质或相当于物质的东西来实现,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生存所需要的心灵能源代用品,也就是想寻找到心灵暂时的庇护所。在这种心灵没有任何安全感的情况下,人不可能认识自己,更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当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会干什么,天赋在哪里时,当然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真正价值。轻易放弃就是必然。

    5.  当所做的事情纯粹是为取悦对方或荣耀对方,而不是自己终身喜欢的事业时,一旦对方这个外力崩塌时,所做的事也就崩塌了,有的甚至连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崩塌了。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了解了由外力推动的进取行动的情形后,就不难理解培养孩子真正进取心的要点。如前所述,真正的进取心是属于心灵能力的范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力”的一种。换言之,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与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心灵能力(内力)是一致的,也是同步的。因此,达到这一目标也要通过“根”培养的理念及方法来实现。具体来说下面这三方面非常重要。

   (一)  心灵归属感是关键

    真正的进取心是建立在心灵有归属感的基础之上。心灵归属感是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同、被宽恕、被鼓励、被爱着时在心里产生的温暖感、安全感、踏实感、信任感、喜悦感以及谦卑和忍耐的集合,只有这种感觉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也就是爱在心灵驻足时,心灵才会有归属感。

    对父母来说,能够使孩子心灵有归属感的方法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终如一地为孩子主动提供在心灵上理解、同情、宽恕、接纳、鼓励和爱孩子的无私爱的心灵能源。孩子只有在有持续不断地、常态的心灵能源供给时,其心灵才会有归宿感,心灵才会有家园、有依附。

    当孩子的心灵有的的确确的归属感后,孩子的行动就从被动地自我寻找心灵的归属上完全转化到了主动地服从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和指引上,也就是打破了孩子自己去寻找心灵能源代用品的人生循环。这样,孩子就会踏踏实实地在父母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和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在父母的引导下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挖掘自己的天赋。当孩子辩明了真理,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孩子心中有了确实的选项以后,就能够主动地选择并有的放矢地朝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努力了。正因为孩子进取的行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行动,是由内力所驱动,因此,就不会轻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

   (二)  挖掘自身的天赋很重要

    发现自己的所长,挖掘出自己的天赋,这一点对是否有真正的进取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个人生来说,挖掘天赋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从开始挖掘的时间来说,却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的。只有从小开始就注重这方面,才有可能保证孩子到青少年阶段时进取的方向不会错。

   (三)其它方面心灵能力的支撑

    加上同步培养的其它方面的心灵能力,例如:自信的能力、选择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挫折承受的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及忍耐力、感恩的能力、宽恕的能力、谦卑的能力等的支撑,孩子的进取心就有了韧性,就能持之以恒。

 

    “根”培养理念及无私爱加规则训练的方法是成就心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

 

    在此附上  “根”培养理念的方法:

    以“根”培养为理念的教育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无私的爱”,第二部分是“规则训练”,两者缺一不可。

   (一)无私的爱

     1. 广义的无私爱

    从广义上来说,无私的爱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方面主要是为了满足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包括后天获得知识技能方面父母所付出的无私的爱,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条生命线的范畴。因为人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系统直接看见或感受到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父母往往都比较重视这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心灵能力需要父母付出的无私的爱。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二条生命线的内容。这个方面与人的固有天性、天性的转换以及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思维能力有直接关系。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看不见这方面的内容,且每个人的原始心灵都是由反叛和私欲统领,只有善良的愿望,没有善良的能力。人类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人们自由地为孩子提供成就心灵的无私爱,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认识。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高级思维能力而动物没有。若从无私的爱这个角度来区别人和动物的话,人拥有所有广义的无私爱的潜能,但动物只具有第一个方面的无私爱的能力,动物精心地哺养自己的幼孩,甚至哺养其它不同于自己种类的幼孩就是第一个方面无私爱能力的体现。动物不具备提供心灵能力的无私爱的能力。这是人和动物除身形之外最本质的区别。

    2. 成就心灵能力的无私爱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成就孩子心灵能力的无私爱直接称为“无私的爱”。

    简单来说,无私的爱是指孩子能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的爱。

    这里的关键词是:“交流”“孩子能感受到的爱”。这两个关键词为无私的爱作了如下限定:1)不是物质上的;2. 取决于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爱,而不取决于父母自己的愿望。因此,爱的天性和愿望并不等于无私的爱。

    无私的爱也称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在心灵上、精神上、情绪上无条件地理解、怜悯、同情、宽恕、接纳孩子并耐心指导和帮助孩子的爱。

    无私的爱有两个特点:

    1)是克制了人天性中固有的反叛、操纵、愤怒、自私等私欲后所给予的爱,是无条件理解、同情、怜悯、宽恕、接纳的爱。

    2)无私的爱具有前后一致性、稳定性、持续性和永不消失的特点。

    因此,指责、打骂、生气、愤怒、一味说教、溺爱、放纵或者干脆不管都不属于无私爱的范畴。

    无私的爱与学历无关,与谋生技能无关,与名利更无关。无私的爱与父母是否知晓和意识到为孩子提供无私爱的重要性有关,与父母自身是否有坚定的信念信仰有关,与父母是否有一定的自律能力有关。

   (二)规则训练

    1. 规则训练的概念

    整体上来说,规则训练是父母无私爱的延续,是培养孩子主动选择能力以及其它方面心灵能力的延续。规则训练的落脚点在“教”字上,具体来说是落在孩子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大脑和行为习惯方面。规则训练也必须要保持稳固性、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

    “教”的内涵不是“说”,而是边做边指导边示范边帮助,直到孩子真正学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但要指出或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而且更要耐心指导、协助孩子改正错误。换言之,在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父母要把具体如何做才正确的方法和父母示范或协助的行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到孩子完全适应。

     2.  规则训练的具体方法

     1)有效交流和常态有效交流

     A. 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四个字定义了交流的方式及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交流”意味着双方、彼此。因此,只有父母说,不听孩子说,或者只聚焦自我的表达而忽略对方的诉说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流。

    交流是否有效,取决于在交流过程中,父母是否首先理解、同情、宽恕、认同、接纳孩子,有效的交流是孩子心甘情愿地按父母所说的去做的前提。

理解、鼓励、批评、纠正、要求、引导、教诲、帮助等方式都常常渗透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

     B. 常态有效交流

    常态有效交流则赋予了交流的随时性、及时性、多角度的特性。也就是说,父母不但要在孩子出现不正常或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与孩子交流,在正常情况下也一定要与孩子进行交流。

构建常态有效交流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孩子“易接受、易适应”的时段来进行。只有在孩子“容易接受和容易适应”的时间段与孩子进行交流,才能使孩子真正接受和消化交流的内容。

    2)后果法(苦果法)

    指让孩子在自己经历的后果中得到体验,从而产生心灵应答并自觉规范行为的方法。

    注意点:孩子体验的后果应与日后的改进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也就是相互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规律性。

    例如:不吃饭与饿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用饿的方法便能改进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行为,也就是孩子在饿的体验中产生了要好好吃饭的心灵应答。

    3)选择法

    通过提供相互间有逻辑关系的不同的选项,让孩子自己选择的方法。孩子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例如:提供把玩具收好和两天不许玩玩具的选项要孩子自己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选择把玩具收好这个选项,那么两天内孩子就不能玩玩具。

     4) 批评、纠正和指导

    指当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在理解、同情、宽恕、接纳孩子的心灵及情绪的基础上要毫不含糊地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批评,并指导孩子改正。

    批评孩子的方法:父母批评孩子时一定要保持在与孩子交流的氛围,不要发怒。毫不含糊是指在措词上要比较地坚定,而不是指情绪失控。另外,提出批评后,一定要耐心指导和帮助孩子改正,并具体告知孩子正确的做法。

    5) 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如果违规,就根据规则的细则进行适当的处罚。

    规则制定的注意事项:

    A. 符合自然法则和当地民俗习惯。

    B . 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

    C. 在愉悦的气氛中定规则。

    D. 处罚适度,尤其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

    E . 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则行事。

    F. 孩子违反规则受处罚时,其过程不能随便中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反抗的倾向,尽量少跟孩子说话)。

    G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规则的内容也要随时修改。

  (三)方法的表达          

    无论何时何地,对任何一个孩子和任何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无私的爱加规则训练的表达都遵循这样的原则:

    在心灵上(精神上、心理上、情绪上)理解、同情、宽恕、接纳孩子,让孩子在人格上有尊严感,这样,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心甘情愿服从的另一个表达就是主动的选择。在孩子心灵深处有了主动选择的服从时,父母再认真地指出或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同时耐心教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并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孩子。这就是无私爱加规则训练的方法表达。也就是心灵驱动行为的方法。

    无私的爱加规则训练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它们随时随地、几乎同时地发生在培养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中。它们绝对不可分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