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2016-04-13 16:03:10)
标签:

教育

教学

随感

分类: 教育随笔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观摩课随感

 

晋城市实验小学  王培勇

 

半个月来,分两次连续听了晋城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表达系列观摩课,来自市直和各县(市、区)小学的共11位青年教师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市直及各县(市、区)的近二百位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校长进行了观摩,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和有关专家随堂进行了指导性评点。

表达系列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这11堂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让人耳目一新,受益颇多。

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

表达,不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表达,都非常重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无论从教材编写的权重,还是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实际运用来看,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各种演讲比赛和各类作文大赛“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不减,风光无限,但是,也多是自我磨练、个体提高,课堂教学的群体行为始终未能及时跟进。

本市情况如此,全国状况也基本一样。

此次“表达系列”大赛活动,无疑在释放出一个信号:语文教育正在向纵深推进,即语文的实用性正在受到重视。

学是为了用,母语教育的用,更主要表现在规范,即在已有基础上运用的更符合母语的规范。

要使用的规范,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生活学习。由此,语文教育就要走出教材和学科的局限向生活化发展,即走大语文教育的路子。因为,语言的最高境界是约定俗成,必须经由生活实践的滋润,才能更加合乎规范、更加生动形象。

二、思维的培养

1.引导比指导更加重要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支柱,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四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应用。

根据教育螺旋上升的规律,吸收与应用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吸收——应用——再吸收——再应用。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一个小循环,低段重在吸收积累,中、高段边积累边应用。在应用中又能促进进一步的、有目的的积累。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积累,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使得思维也逐步条理、逐步规范,直到熟练地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依照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指导。引导,一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二是把握大方向;指导,一是技法的学习与训练,二是有效的检测与纠错。引导比指导更加重要。

11节课,都是指导课,在这里,只说指导的问题:

比如,实验小学路影的口语交际课,就是教学生怎样完整描述一件事情。在点出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及感受等几个要素后,仅仅多次练习似乎还不太够,最好能够再进一步,将这个叙述范例用板书的方式固定下来。

固定是为了规范,也是为了向书面语练习,即后续的习作打一个基础。

再比如,习作指导,爱物学校韩莉的换字、词,晋师附小刘娜的换素材,就是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类比思维,又叫移花接木,目的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把积累应用于习作中。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韩莉仅仅展示了一位学生的习作,显得不够。刘娜展示的时候应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不要越俎代庖在展示这一环节上,我认为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及时,修改要到位,二是展示的数量和方式要更加讲究,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技法指导要适度

技法,是一种被提炼的表现手段、表现方法,经过模仿、训练可以据为己有的技巧。

技法,在技术领域可能成为行业标准,熟练之后,可以成为立身之本;在人文和艺术领域,却可能成为束缚,越熟练,越可能成为匠,越难以逾越自己而成为师。

口语表达,一方面需要心理素质的支撑,敢于表达;另一方面需要多听、多模仿,善于表达。而技法,只是提供一个完整表达一件事情的工具或范例,不宜框得过死,否则,会缺乏情境感,给人以啰里啰嗦的、冗长沉闷的感觉。

书面语表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支撑,见识各种文章、文体的风格;另一方面要靠多角度观察事物、灵活的思辨能力来提供灵感。技法,只是提供一条或多条狭窄的路径。框框越多,越放不开手脚,思路被限制,易单调乏味,缺乏生动和活力;而且容易步入歧途,使文章形散神也散。文学界有句俗语“中文系的很难写出大作品。”原因就在于文艺理论学多了,不是被理论框死了,就是陷入了选择的泥沼不能自拔。

因此,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尤其在小学起始阶段,但要适度。多放手让学生多阅读,并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学习,才是提高表达能力的王道。

三、阅读教学的倾向性方向

延续多年的、支离破碎的过度剖析字词句段,使得阅读教学弊端日显,基本上已经诟病成茧、结痂而终了。但是,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使得老师们多陷迷茫之中,“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此时,就需要我们再返回到起点,寻求支持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标反复表达了语文的“实践性”,并指出了“教育资源”的所在。

此次表达系列的课,恰好给我们指出了方向:运用和实践。即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向实践和实用方向倾斜,而不是仅仅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教学而教学。具体到每节课上,教学目标宜少而小,甚至可以将目标模糊化处理,将目光放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段去把握。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精讲”与“粗讲”关系的处理问题。

精讲,在感悟文章之美后,要有意识的研究技法,适当的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少而精当,不是少而细究。

粗讲,重在适当的将课文的主要问题点开、点透即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朗读上,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体风格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

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值得借鉴:“短学”除了识字,只有读和背,“长学”才开讲。开讲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整段给出解释,而很少细究每个字词的意思,也不讲语法;二是拿出没有学过的文章,让学生断句,即所谓的“明句读”。如此而已。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中明句式,写中摹风格;读中悟写法,写中知裁剪;读中知内容,写中练文体”。说和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用中学,似乎超越了学后用。

四、变“学以致用”而“用以促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以后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加以应用。这个观念或原则早已深入人心,被我们熟练地应用并倡导着。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该教的都教了,知识一大筐,以后能不能用、用多少、何时用以及如何用则完全取决于求学者个人的智慧、机遇和意愿了。

“学以致用”原则的依据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积累的话,等到用时就来不及了。做了,才知道学得不够;错了,才知道机制不足。每一件事,都是通过行动,产生了结果,然后才发现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需要进步的空间,才会迫使我们“输了立刻改,赢了再精进”。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的日积月累,确实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和提高心智,所谓“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这个原则也包含着些许被动的色彩,学的目的性模糊而无边际。其期望或要求虽然也是单向的,但却是一厢情愿的,甚至是不情愿的,学习之后应用的又有多少呢?起码目前的学校教育还未明显重视到这一环节。

那么,如果掉个个儿呢?即从用入手,会怎么样?即“用以促学”。

“用以促学”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因为要用,所以才学,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学习理念。“用以促学”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是一个引发并导致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可见,“用以促学”的原则同样促进了我们的学习,而且是真正的学习。

“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是一对永远可以并用的原则,它们彼此并不冲突,而且能够相互促进。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并强调“用以促学”,是因为我们以前多忽略了这个原则。

由此观之,“学以致用”绝对不是“学习”的全貌。从知识的取得,到信念的成型,都只能算是“学”,必须进入行动的实践,才算是“习”的开始。更确切地说,“用以促学”才具有驱动个人或组织成长更大的力量。

表达系列,似乎离这个“用以促学”的原则更近一些。

五、保护学生的兴趣

“用”是动力,兴趣同样也是动力。动力不足,效益不显。

1.多方激趣、强化成就感

首先是保持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练习,梯度渐进,不突然增加难度。

其次是教学方式多样化,以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口语练习,由一句话到一段话,由复述到转述、描述,由复述短小故事到短小的文章,由复述故事到描述情境……循环往复、不拘一格、润物无声、渐进发展。

习作,由阅读起步,鼓励摘录,由写话到写片段,由叙述清楚到生动描写,由写片段到谋篇布局……同样是循环往复、不拘一格、渐次推进。

最后,以多种方式给予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以强化学生们的成就感。

2.评价多元,并及时跟进

放手让学生说、写,不要限定过多的框框,包括文体、字数、格式等等,给其自由驰骋的空间。

评价主要以“放”为主,即是鼓励+ 拓展引导。让其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延伸或另辟蹊径,把篇幅拉长。放得开,才能收得拢。评价多以商量的方式启发诱导,而不单纯以鼓励。

评价的“放”,还要注意针对性和指导性。表达课的评价要与阅读课、常规教育的评价区别开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然,就容易出现课堂主题的偏移。比如,沁水县续晶的口语表达课《七嘴八舌话话环保》,很容易被“环保”这个载体冲淡口语训练的主题,成为一节综合实践课。

3.用好摘录本

在摘录本里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一是阅读的关注点,二是阅读的倾向性,三是阅读的速度和方式,即认真的程度。要鼓励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摘录的内容,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地方或不解的所在。摘而搁置,不是目的,要鼓励学生摘而用之——

摘录使用可以看做是一种二次创作式的积累,精华的积累。摘录的倾向性——叙事类、说理类、描写类、抒情类、句式类、辞藻类……——可能会影响或奠定他将来文风的主导方向。

可以通过展示、品评以鼓励学生摘录,并指导学生连词成段、仿写片段等方式以提升摘录的兴趣,还可以将摘抄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并让摘录与运用接轨,或反复诵读、背记,或在习作中引用、化用……久而久之,也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更加爱读书,摘录的范围更广,使用的频率更高。

 

要之:表达很难,须有足够的耐心,循循诱导之,层层推进之,既竭吾才,而使其欲罢不能……

 

 

   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