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原著,浅析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哈姆雷特》

(2011-06-02 22:34:53)
标签:

杂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出处已经不可考,有人说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这是绝对错误的。恩格斯只是在其著作《至裴.拉萨尔的一封信》以及其他美学著作中引用过这句话,引用的时候也是说“有人说”“谚语有云”,并且加有双引号。还有种说法说是莎士比亚自己说的,有这个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好像没有被证实。我搜索电子版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也没找到这句话。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宁可信其无。然而就我看来,也许就是当年观赏完剧本的一个普通观众的普通领悟。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段“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他揭示了文艺欣赏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贴合了人们的审美规律,真因如此它被当作一个格言一直传诵至今。

   人,作为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体内总有潜伏的丑恶因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再富有光鲜的人也会有彷徨苦闷和忧郁的时候,而当这些矛盾成为内心无法承受之重时,就会形成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直至灭亡。人,生而不会凄惨,亦生而不会万幸。许多事情需要争取,比如友情、亲情、爱情的延续。也有许多事情是命运的捉弄而无力逆转的,比如友情、亲情、爱情的延续。

   复仇、彷徨与灭亡,秉读过《哈姆雷特》之后唯一还残存在脑海里的三个字眼。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崇高社会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青年。他对充满着热情的礼赞: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然而当他的理智、善良、正义与亲眼所见的恶德败行、残暴行为发生矛盾时,他内心是多么的绝望和痛苦啊!父亲这一伟大形象的消逝迫使他要复仇,但是他也彷徨:彷徨复仇了就能够拯救国家和人民吗?彷徨杀掉新王就可以解决所有已经发生的问题吗?我认为,哈姆雷特已经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使命,并且坚定不移的按照“父亲”所编排的剧本演出下去,然而他顾虑的是,当自己达成了“父亲”的使命后,事情将如何发展,自己又将如何负担命运所授予的责任。彷徨友情和爱情的背叛。他由此从一个快乐的王子变成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有着满腔仇恨的人。他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正是他的复仇与彷徨心理的真实写照,甚至暗示着一切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

在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者,来自俄罗斯的文学家帕斯捷尔纳克内心也充满了对命运以及时局的不安和矛盾。帕斯捷尔纳克是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8年,因其发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18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帕斯捷尔纳克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攻击,很难发表作品,转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翻译了许多西欧古典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奥利佩特拉》、《麦克白》、《奥赛罗》、《亨利四世》、《李尔王》,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玛利亚斯图亚特》等。”[]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命运纠葛,正是因为这样的压迫,使得帕斯捷尔纳克的灵魂得不到应有的延伸和舒张,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诗中得以抒发——“然而整个剧情已定,道路的尽头在望。我在伪君子中很孤单,生活并非步入田野。”这不仅是哈姆雷特的心声,同时也是作者在灵魂深处的低诉,这个中音符空灵而又哀怨,仿佛来自夜半森林,仿佛来自整个社会整个人生的低迷处境。哈姆雷特如此,帕斯捷尔纳克如此,社会中的星星点点又如何?矛盾、迷失、消极……所有这些负面的词汇贯穿在整个时间车轮的轨迹之上,一本小说一部诗歌鉴证反射着这个社会,这个历史。我们是不愿如此的,我们是不愿为此而背弃那些坚守着的信念,然而人生便是如此执拗的硬生铺陈在即将到来的朝阳之下,不得已,不能后退,便只能选择前进。于是问题又回到了鱼与熊掌的反复取舍上。往前便是反叛了自己的信仰,后退则又代表着你将和命运抗争到底,相较于鱼与熊掌的取舍问题,这个始终充斥在人生当中的抉择问题则没有任何的胜利,如何也无法跳脱出命运的掌控。

 从前人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哈姆雷特在全书中的性格是非常矛盾的。他的性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而这些不同的,有些甚至是相对的成分,都构成了整部戏剧的激烈冲突。而表现的最为强烈的,就是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父亲被现任皇帝,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下药害死之后,为了报仇而选择了装疯。“面对不幸和痛苦形成了他忧郁、悲观的情感,由于软弱与顾虑造成了他复仇的踌躇和拖延,这成为哈姆雷特最为突出和引人注目的性格成分。随着事件的发展,哈姆雷特又显示粗另外一些性格成分:幽默、开朗、执着、勇敢。果断、坚定等等。任何一种性格成分,包括踌躇和忧郁都不是哈姆雷特性格的‘核心’。[]这些矛盾与冲突让《哈姆雷特》这出戏剧成为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典型的标本。本诗中所写的“上帝,天父,可能的话,从我这儿拿走杯子”将这一矛盾的心理得到了体现,诗人所体会的哈姆雷特其实是踌躇不安的,他在犹豫中坚定,又在坚定中不停地思索。我曾经看到另一个译本是这么写的:“假若天上的父还肯宽容,请从身边移去苦酒一樽。”虽然这一译词更能让人清楚的了解诗人心中所想。但是,我认为北岛所译的更加有想象空间,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的真正想法是什么,“杯子”盛装的到底是哈姆雷特无法承受的“负担”、“压力”,抑或仅仅是他想从自身的性格中所抽取出来的“踌躇”、“犹豫”?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其译成苦酒一杯,哈姆雷特本身是接受了命运对自己的安排的,那么这路上的苦难磨练想来他也是有所考虑。“总之,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成分的艺术典型。他的性格中有的成分处于一种形成、演变、消失的状态之中,有的成分则已形成比较稳固的性格因素,忧郁、踌躇、装疯都是突发事变赋予哈姆雷特重大使命时发生的,而随着矛盾冲突的解决,逐渐显示出他开朗、果断、机智、勇敢的天性。我们对哈姆雷特的性格不能做出一个简单的、绝对化和程式化的判断,不能做片面的界定。他像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那样具有多面性的性格特征,成为历史上人类性格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一个有着永久生命的标本。[]

  诗人的生命力是凝聚在他所写成的诗歌之中,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哈姆雷特》,我们直面而客观的分析了他对自己所译作的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看法,以及当下时局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诚然,被蒙上黑布行走在街道上是让人害怕的,但是诗人以及哈姆雷特心中的火把照亮的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所钟爱的理想。因此,他们都走上了一条近似康庄大道的长直路,于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才能一遍又一遍的吟唱这部不朽名作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引自百度百科“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词条。

 

[]摘自《三色堇——<哈姆雷特>解读》 孟宪强著 商务印书馆

《性格多元理论凝结出来的艺术晶体——哈姆雷特分论(二):不同性格成分构成的典型》

 

[]同上摘自《性格多元理论凝结出来的艺术晶体——哈姆雷特分论(二):不同性格成分构成的典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