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工学院有套“吸人术”-厦门理工学院校庆系列报道(二)

(2011-10-17 10:37:24)
标签:

杂谈

   厦门理工学院的昨天和今天,2003年专科升本科是个节点,数字则是变化最直观的表现。

    2003年前,厦门理工学院蜗居在蜂巢山不足一百亩的校园里,30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工,是个专科学校。

    现在,厦门理工学院占地1200亩,拥有思明、集美和厦软三个校区,在校生1.9万人,教职员工1280人,是所本科大学。

    不过,从专科到本科,从小到大,理工学院也不断遭受质疑:它的师资 hold(撑)得住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从鹭大到理工,这所大学完成的最成功的蜕变之一是教师队伍的大换血,而非名字的更换。

    从职称上看,2003年前,理工学院全校只有1名教授,占专任教师的0.5%,现在,有72名教授,副高以上职称的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至32.8%,还拥有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

    从学历上看,2003年前,理工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只有1名博士,现在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有200多位,88%的教师具有硕博学位。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新升本科大学,却能在短时间吸引一批人才,厦门理工学院的“吸人之术”有自己的一套。

 

人才门槛是坚守的“碉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就是第一位被引入的高层次人才—— 黄红武曾两度留学德国和瑞典并取得工学博士,2003年,时任湖南大学副书记的黄红武被教育部推荐来厦,开始了他在厦门的二次创业。

    从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到省属市管的理工学院,黄红武要重新适应很多新变化,不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位心气极高的的湖南人并不情愿降低办学要求,人才门槛是他努力坚守的“碉堡”之一。

    应该说,即使在刚刚从专科升本科,学校极度缺人时,在引进人才方面,理工学院就志向远大。一个例证是,几年前的一个五一长假,理工学院的每个系都被要求在长假结束之前,要完成一份作业——写出考察报告,了解本专业里面属于一流、二流和三流的院校情况,系主任得到的指令是:要进人,就要努力进最好的!

    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理工学院引进人才的门槛并非只有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这类标准,黄红武说,并不是我们不需要这类人才——事实上,学校这几年新进的教师中,大多数也就是从国内知名“985”、“211”高校引进的,但是,这还不够。

    和别人不同的是,理工学院更看重从企业引进有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来当老师。现在,理工学院的专任老师中,18% 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还有48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授。18%是什么概念呢?据信这个比例足以让理工这一类型的很多学校望其项背。

    这几年,理工学院已经通过人才引进,悄悄地扭转这一局面——目前专任教师中,10%的老师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不仅有“海龟”,理工学院还大量聘请外籍人士,仅今年一年,有29名老外来到理工,黄红武开玩笑地说,我们正考虑是否要专门开设西餐厅。

引才肯花“真金白银”

    这几年,理工学院为了引进人才,花了不少“真金白银”——2006年,学校启动的第一轮人才工程,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第二轮人才工程在今年启动,计划在5年内再投入1亿元,并设立2000万团队引进经费。

    不过,这所学校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明白一个朴素道理——有时候,钱并非万能。

    每年,理工学院都要组织近十次高层次人才恳谈会,邀请一些高层次人才到学校实地考察。

    几年前,在北方一所重点高校任教的赵老师接到这类恳谈会的邀请函,邀请函说,除了她自己,她还可以带一名家属到学校看看,学校报销两个人的机票和当地住宿费用。

    开始时,赵老师搞不明白学校的慷慨大方,直到她带着老妈来到理工,老妈不断地给她吹耳边风,怂恿她接受这份工作时,她终于恍然大悟——理工的思路是:在这类考察中,有时,“搞定”随行的老婆,就等于“搞定”老公,反之亦然。

    不过,对于李青松来说,选择的天平倾斜到厦门理工学院,并非另一半的“耳边风”。2008年,这位同济大学博士生到理工学院考察后,回山东老家。然而,不幸在命运的一个拐角等着他——他因为胆结石手术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生命危急,医生多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和账单——单在重症监护室3个月的医疗费就高达40万元。

    李青松当时其实根本还未办理入职手续,档案也还未转到理工,不过,学校没有丝毫犹豫,开始在全校发起为李青松捐款的倡议,还专门开会进行部署。

    只用了三天,理工学院为这位素昧平生的“未来”同事筹措12万元,学校还派了几位老师专程到青岛医院看他。

    半年后,李青松顺利痊愈出院,没有任何犹豫,直奔理工学院办理了正式入职手续。可以想象李青松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迫切心情开始工作,他说,我只能用“拼命工作”来回报这所学校。

给想干事的人“用武之地”

    当然,对于想干事的人来说,他最看中的还是他到底有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一所新升本科的“小庙”,能给大教授、大博士提供什么舞台呢?

    黄红武经常现身说法——他的名片上就有两重身份: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这并不是他喜欢显摆,而是他试图让人们通过他,了解《厦门理工学院引进人才暂行规定》中一条:引进的博士生导师可挂靠福建省其他高校博士点,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

    在升本初期,类似这样的非常手段是“吸人之术”之一——在自己学校的舞台还不够大时,非常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而安家理工。

    但是,理工还不满足,开始“密谋”从其他重点大学、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团队,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或有科研项目的团队,换句话说,把人“一锅端”。这种大手笔的吸人之术的一个好处是加快学科发展速度。

    目前,理工学院先后引进了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媒体创意与文化传播等团队,甚至把从事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许其凤院士也引进来了。

    从师资上看,理工学院也许经过阵痛,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所学校已经进入到可以“挑三拣四”的阶段。

    不过,黄红武说,这些还只是表象,有更多“内涵”可以佐证我们师资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学校的科研、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连续4年位居省内同类高校首位。理工的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多次取得一等奖的好名次。

    最新的消息是,理工学院已经获准在明年招收工程硕士,这比原计划提前5年,据信这也是国内专升本高校中,从招收本科生到招收硕士生间隔时间最短的高校。

 

她的故事:

人物名片:刘芝凤(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

刘芝凤:

舍弃广东名校  留在厦门理工

    对于自己在半天之内被厦门理工学院“搞定”,刘芝凤至今还有点搞不清楚当时状况——这位原来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原本是要到广东一所高校就职,只是在中途绕道到厦门访友,却留在了理工。

    2008年底,广东一所知名学府以高薪聘请刘芝凤,连房子都为她准备好了。2009年6月底,刘教授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的课程结束后,在前往广州的途中,绕道来厦门访友。

    访友完毕,刘芝凤买好前往广州的火车票,整理行李准备启程,还剩下半天时间没处去,这时她想起她曾经投简历的厦门理工学院,于是打了个电话。

    她没有料到的是,她遭到一场密集的人才“攻势”——被接到理工学院后,参观了学校,不停地有人找她谈话。

    刘芝凤上周说,中午到了,校长出现了,说:我请你吃饭。

    更让她目瞪口呆的是,她一激动,稍微有点松口,马上被告知,调入的手续办好了。

    刘芝凤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说“太厉害”了!

    在被理工学院对人才的用心和办事效率折服后,刘芝凤放弃广东那所大学,选择理工学院。

    这里还有个插曲,她最终在厦门也找到自己的真爱。

    落户理工之后,刘芝凤也没让理工失望,这位年过五旬的女教授干起活来,风风火火。经过她积极张罗,中国人类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落户到了厦门理工。

    今年,刘芝凤承接了厦门市政府重大社科项目工程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暑假,她带着学生住到农民家里,开展田野调查。

    刘芝凤说,学校对我这么好,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