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泉荡漾莲池村

(2020-05-18 17:28:31)
标签:

文化

黎阳仓、调查

旅游

清泉荡漾莲池村

程彦强  陈建红

 

庚子孟春,我们一行驱车前往浚县屯子镇莲池村考察。记得前几年去过莲池村,除了那座古莲池,其他好像没什么印象。这次再看莲池村,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清泉荡漾莲池村 

莲池村东的善化山

 

莲池村,因村中有一方建于明代的石砌古莲花池而得名。该村位于浚县屯子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044乡村公路由屯子镇直达村口。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200亩,山岗荒地500亩,村落占地1000亩,共有283户,1163口人。善化山耸峙于村东,鏊子山、象山环抱于村南,站在村头向西遥望,逶迤腾挪的,便是《诗经》里的“旄丘岗”,也即今天的火龙岗了。莲池村地处火龙岗与善化山之间盆地西侧,土地肥沃,清泉遍布,是名副其实的水柜之地。清代嘉庆《浚县志》以及《浚县水利志》记载,善化山旧有槛泉72,莲池村泉眼就有25。上世纪末,村内及周边的红莲泉、老奶泉、东大泉日夜涌流,由火龙岗涧水为源头的莲花溪清波荡漾,自村东善化山下由南向北款款流过,汇入石桥水库。古建筑及寺庙道观点缀村内外,以明代修建的古莲花池为代表,莲池寺(也称北大寺、冷泉寺)、菩萨堂、关帝庙、龙王庙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400余年的老皂角树、100余年的合欢树、国槐、古柏等成为村中绿色的灵魂,莲池观音堂殿后的“痒痒树”成为传奇。正月十六出社火,六月六闹莲花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歌词小调等,愉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老织布机、纺花车、手工老虎头鞋,再现莲池村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的物质的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成片连栋的明清古民居,为该村申报省级传统村落提供了基础条件。山岚翠岩的磨练,清泉溪水的淘洗,使莲池村自古民风淳朴,崇礼灵慧。据许姓和王姓家谱记载,仅这两姓家族中,明清以来的监生、贡生、庠生多达10余人,村内各家建国后考上各类大学的学子更是不计其数,至今在北京、天津、武汉、重庆、广州等地教育科研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外出人员不下30人 。这里真正是山灵水秀,文化之村。

 

莲池寺与莲池村的不解之缘

莲池村西部旧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莲池寺,因寺内清泉涌流,冷冽甘甜,亦称冷泉寺。又因与古莲池上的菩萨堂相对,村民俗称“北大寺”。该寺当初坐北面南,山门面阔三间,山门内左右塑四大天王像。院内正殿为明三暗五建筑,中塑释迦牟尼佛一尊,佛前迦叶阿难二弟子,两边为十八罗汉。院东边有关帝庙,东南为伙房,和尚大都在东挎院居住;院西边为一排大柏树。西墙外有龙王庙一座。院内大殿前东侧原有一口大铁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毁。

上世纪五十年代莲池寺已被拆掉,七十年代改建成学校,如今学校也停办了,空房破屋,回忆着历史上莲池寺的辉煌。

这座寺院历史悠久。据村中94岁老文化人回忆,2000年前莲池西侧水塘内出土一尊石佛,上刻“大定二年莲池寺石佛一尊”题记,大定二年为金世宗年号,即公元1162年。

文物普查时还发现一处香案题记:“直隶大明府浚县永丰乡积善里西阳涧村莲池寺前香案,大明国正德元年(1506年)岁次丙寅,庚寅月戊子日吉旦立。”

另外,菩萨堂院中残存石供桌前挡板题记:“万历三十一年夏四月十五日,大明国直隶大名府浚县安宁里莲池寺主持僧人。”

善化山万历四十三年《娘娘庙重修两廊碑记》有“山之西麓莲池寺住持僧人真祥者”等等。

菩萨堂内石供桌为浚县安宁里五甲信士于清代顺治二年重修菩萨堂时捐助的。

莲池村的历史自然与莲花池相连。有了莲花池,才有莲池寺,有了莲池寺,周边就应有村民居住。根据金“大定二年莲池寺石佛一尊”的题记,该寺最晚也有850多年的历史了。但莲池村得名的历史似乎要晚些。王清兰《浚县村庄》一书记述:清乾隆四年《进香完修碑》记有“大清国河南卫辉府浚县西北三十余里见在莲花池居住”。清嘉庆《浚县志》载有村名“莲池”。

 

清泉荡漾莲池村 

莲花池外景

世代传承的莲花情节

莲花池在莲池寺寺院外路南,坐南面北,原为冯家祠堂,明中期冯家将祠堂迁走后,由人称“活财神”的李先茂在池正中平台上改建菩萨堂,平台四周由2米深、3.45-5.10米宽的石砌莲花水池环绕。池西南侧旧有一泉眼,因在莲池内,莲花盛开,故名红莲泉,泉水涌入水池。池水达到一定高度后,又从池东侧的水道口流出,汇入村东莲花溪。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今已无泉水涌出。池上中间北侧有山门一间,过山门为明代建单孔石拱桥一座,桥孔券顶两侧正中各雕一龙门吸水兽。过桥后由甬路与平台中菩萨堂相连。

菩萨堂三间,坐南面北,供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为1996年群众集资重建。

大殿正面四扣瓦石门框,上线雕花卉图案,滴水勾头所雕图案各不相同;大殿内放三组石拱桌,每组由桌面和前挡板组成,长1.45米,宽0.78米,桌面前侧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前挡板浮雕人物和走兽图案,形象生动,雕刻精致,足见当年石匠刀功独到。

我们遐想,池内清水长流,莲花并蒂盛开,红鱼跃波,水光粼粼。石砌的池壁,石砌的单孔石桥,生动的吸水兽头,雕刻精美的香案供桌、门框滴水,无不给人一种古老而隽永的美感。

莲花是圣洁美好的象征,也寓意“好事连连”,因此,村民对莲花情有独钟。围绕着莲花池,村民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莲花盛会,俗称“闹莲花”。六月为荷月,荷花盛开,荷叶田田,红鱼欢跃,风光旖旎。六月初六,佛教传统凉经的日子,莲池寺的僧人届时晾晒经书,四方群众于初五下午就集聚莲池载歌载舞,传唱莲花经歌,六月六当天,几十里外的人们在莲池周围扭秧歌、担经挑、踩高跷、舞狮子等。人们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是一场独具乡村韵味的盛会。

村东善化山下有一条小溪,因莲池村里的莲花池泉水汇入,取名“莲花溪”。该溪发源于西小寨火龙岗山涧沟壑,蜿蜒北流,经南阳涧到莲池村东,再经西阳涧东,然后汇入石桥水库,再流入蒋村河。这条由山涧泉水流成的莲花溪,为莲池村平增了许多波光潋滟的灵性,也为莲花的美好意境引申到更大更远的空间。

善化奇峰与娘娘庙的厄运

村东善化山上的碧霞元君庙是方园几十里香火最旺的道观,因连年开山采石,娘娘庙已经不存在了,但庙前的三棵古柏还顽强地伫立着,看着山上山下的世事变迁。善化山又名枉人山,传说殷纣王派武士截杀比干于此山,三人不忍杀害忠臣,便自杀于树下,所以这三棵柏树被后人称为“三义柏”。如今娘娘庙遗址处形成孤峰。仅有明万历年间的《善化山娘娘庙重修两廊碑记》方碑1通还在原地立着,旁边又有1尊赑屃碑座和3个方形碑座静静地趴着。山门外的明代石狮子虽然残破,但也难逃厄运,前几年就已被人盗走。令人欣喜的是,山坡正在植树种花,绿化美化,社火表演广场、登山步道、游息景观、旅游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启动善化山文化园区建设工程,善化山采矿遗址将会变成人们休闲旅游的胜地。

处处都有故事

从莲池菩萨堂出来,村主任孙建星和张会记领着我们走过街巷,到了莲池村老街。

老街位于村子中部后街北侧,现存集中连片传统民居30余座,石头砌的大墙、古朴的民居、幽静的小巷,精美的建筑构件,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反映了善化山和火龙岗一带古老淳朴民风,是莲池村历史的见证。

据浚县党史记载,1942年8月30日,冀中军区机关及党政群各系统1000余人,在军区党委书记黄敬、司令员吕正操带领下,转移到浚县,驻进屯子集西北一带村庄,司令部机关住在莲池村。随后,在中共卫西工委的周密安排下,由天门会配合,部队冲出敌人封锁线,安全通过平汉路,到达太行根据地。

村民王景瑞说:“俺王家大院住了六户人家,都姓王,是一王家,俺家两间南楼,两间北平房。母亲告诉我,那一年,吕正操司令就住在俺家南楼”。92岁的郑新老人证明王景瑞说的不错。他说:“我十四岁那一年,收谷子时,村里来了许多八路军。见到八路军在王景瑞家进进出出,又是扫院子又是挑水。说是首长在里边,他们吃的小米干饭,可香了”。岁月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人也大都不在了,但是,老八路帮村民挑水扫院子,问寒问苦,甚至那小米饭的香味都没忘。记忆没有抹去,故事还在流传。

 

 

清泉荡漾莲池村 

莲池村传统民居

在村中部许贵宝家前院,有一棵皂角古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长势良好。经初步测量,该树胸围2.5米,主杆高4米,冠幅13米。树龄在400年左右。该树成为莲池村一景。村民还讲了几个有关皂角树的故事,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其中清咸丰年间,许守礼、许莲君弟兄两个父亲去世的早,母亲用皂荚为人浆洗缝补,供其读书,二人不忘母恩,刻苦学习,最终一人成了监生,一人成了贡生,接着许莲君的儿子许恂又考中贡生,后代还出了一位武秀才。他练功的一对青石做的抱石还在大门外放着。皂角树还很旺盛,树下的皂荚泉仍清波荡漾。这些,似乎给后人留下许多启示。

树的神奇,在莲池村还有几棵。菩萨堂后,左右有两棵痒痒树。据村民讲,该树奇特之处,就是用手抓挠树身,树冠上的枝叶就会乱颤,像人被挠了痒痒一样。该树五十年代已有碗口粗细,后来庙倒了,树

清泉荡漾莲池村皂角树

就死去。1996年菩萨堂重修后,该树又从地下的老树根处重新发芽,几株树干至今也已有拳头粗了。

另外,村中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七棵。棵棵都有一段故事。

 

让我们去看泉

在村里走了半天,还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槛泉”,村支书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走,咱去看看泉水”。

清嘉庆《浚县志》转载《张志》曰:“槛泉有七十二,在善化山下。”

槛泉,出自《诗经·大雅·瞻卬》。槛泉即滥泉,意思是“喷涌四流之泉”。

据《浚县水利志·天然泉》记述:“莲池村有泉25个,其中一个曾种有红莲,故称红莲泉。”莲池村周边泉眼遍布,据初步调查,目前尚存在的泉就有老奶泉、东大泉、红莲泉、张园泉、枣园泉、许园泉、皂荚泉、孙家泉、常家泉、南园泉、李家泉等。这些泉原先大都在村民家的菜园中,也有在村内池边的。其中张园泉一泉两个池口,下边很大,像个水柜。老奶泉因传说是善化山碧霞元君老奶为方便香客饮水,在莲花溪西侧用拐棍捣出的泉眼。这些泉眼不仅有名,而且水面距地表不足2米,水深却在2米以上。逢雨季,清泉上涌,流出地表。许多村民仍在利用其浇菜、洗衣。说着, 村主任孙建星打开房角的水龙头,水哗哗的流出。水取自枣园泉,笔者品尝一下,清爽甘甜。在眼下普遍水位下降,其它地方打50米深还不一定有水的情况下,这里还有这么多的泉水,真的难以想象。

    

清泉荡漾莲池村张园泉清泉荡漾莲池村


清泉荡漾莲池村

清泉荡漾莲池村

看到如此之多的泉,同行的郭如民用作诗的语气说,这可真是水柜之地啊。由于泉水丰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过去的日子,村民吃穿不愁。村支书孙宪州说,有一句顺口溜表达的明白:“四十五里火龙岗,数罢凌湖数裴庄,莲池的粮食装满仓”。此言不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